科技银行转型:如何应对技术上的压力和挑战?

银行业正行走在现实的关口。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局外之手频频伸进金融业,并冠以Fintech横扫支付、理财、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商业银行如何在抓住科技转型,创造发展机遇?当前银行开展新科技化建设中遇到什么压力和挑战?在推进与各方的合作过程当中,银行在自身IT建设上做了怎样的准备?本期《经观会客厅》栏目将深度解析银行业科技转型。

本期嘉宾:
王燕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

主持人:
欧阳晓红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兴起正在重新定义金融业的交易模式,及服务体验,这些新技术为其他行业如互联网公司、产业公司进入金融业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局外之手频频伸向金融业时,作为金融业的主力,银行如何应对?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均建立了IT治理结构和IT风险管理体系,并持续完善,在某些应用领域如存、贷款、支付、清算处理效率、电子渠道的替代率等方面,并不亚于国外银行,甚至交易速度更快,服务效率更高。”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王燕经济观察报表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替代率达到90%以上,部分达到96%以上。这有赖于央行和银监会等在金融基础设施和IT监管基础设施方面大力建设,以及对IT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和指引。然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信息科技的转型和创新显得不足,用户体验不够极致。
 

银行信息技术的三大挑战

7月15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银监会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速转型的决心。

 “银行信息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催生的新经济模式下,如何帮助银行实现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的重构;二是,吸引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现有技术队伍观念转变、技术转型;三是管控好IT风险,确保业务连续性,保障客户、银行的信息和资金安全。”王燕称。

数据是银行最有价值的资产,银行历来重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致力于建立数据管控机制、数据标准、数据分析环境,一些银行保存了10年以上的银行交易数据和金融市场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应用于客户授信、评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型,操作风险监控、预警,应用于盈利性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

但是,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才能产生价值。与走在前沿的一些企业或单位相比,银行在数据的丰富性、获取渠道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大数据处理的技术,以及数据应用创新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距,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认知计算技术。

当前,认知计算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可以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源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为银行和金融市场带来创新机遇。王燕认为,银行所有业务都可以数字化,所有的资金在银行都是一组数据,银行运用认知计算,可以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及定价。针对每个客户的风险偏好、对财富的增值要求,银行通过智能化模型,可以为之提供组合的财富管理方案。

IBM的一项调研表明,79%熟悉认知计算的银行业高管认为认知计算在企业的未来中将扮演关键角色。89%熟悉认知计算的银行业高管认为认知计算将会在银行业中扮演颠覆性角色。

“银行对认知计算计算,大数据的应用,是高度的重视的,中信银行已把认知计算等前沿技术,写入到战略里。”王燕称。

严峻挑战:如何融入生态圈?

现在日益密切的生态交互与合作,对银行业的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速与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的协同创新,银行在提升IT能力上做了怎样的准备?

在王燕看来,银行业,尤其是IT部门,最近一直在思考,金融的服务如何融入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圈,融入到公众的生活圈里,这是银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处理技术,正在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和商业的模式,对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包括银行服务的时间,地点,场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已不能像以前一样,坐在网点上等客户上门,或者让客户到网上银行。客户的使用金融服务的场景已发生变化,银行一定要随之改变。

“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信息技术部门,如何帮助银行快速地实现转型,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也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这样转型的动力。”王燕表示,作为金融业的企业,银行不可能自建生态链,或生活圈,怎么做呢?中信银行的战略就是协同创新,跨界合作,秉承这个原则来做,来发展的业务。

同时,中信银行也与客户共同创新金融产品,如参与客户,特别是集团客户金融链、供应链建设,大客户的交易平台建设中,参加到政府的智慧城市,便民服务中,如社保、医保等系统中去,把金融服务贯穿到交易、平台,或者社会服务的这样的过程当中去,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巩固了市场的份额。

对于银行而言,技术升级与技术在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升级无法分开,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自产生起就带有科技创新的基因相比,银行的基因中更多的是对风控的把握。如何使信息技术从后台走到前台,与业务一块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服务流程的再造,实现创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变化不仅是信息技术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全行的事情,这个转型过程,思维方式转变的成本投入是很大的,这里面肯定要交很多的学费,这是软的观念的转变方面。”王燕称,在技术能力升级方面,新技术会带来IT的成本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技术人员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部分成本,但是这些成本我们认为是必须花的。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银行开始探索利用新技术来创新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并拓展传统银行生态圈。然而,在融入、改善生态圈中,银行出了转变固有思维,还需要信息系统领域做出转变。

 

传统业务团队难以应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麦肯锡的研究表明,数字化流程建设能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以信贷流程改造为例,能够将端对端处理时间减少80%-90%,同时大幅度减少人为介入和潜在的错误。数字化端到端流程改造的背后离不开大数据驱动,在流程的各个节点,收集反馈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反馈多渠道信息的交叉验证,精准识别和优化客户旅程中的痛点;同时依循“从零开始的客户体验状态”的思考角度,更能够确保企业的流程改造深入彻底,实现创新。

技术转型的风险和挑战

开源是大的技术趋势,银行要加入到互联网+的这样一个竞争环境当中去的话,必须跟踪应用最终掌握这些开源的新技术。

一方面监管、市场要求商业银行加快信息科技建设,另一方面,行业新参与者如新金融机构倒逼银行加快信息科技建设步伐。快速掌握移动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发展进程对银行与银行的首席信息官(CIO)、科技部总经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是否已准备好技术转型呢? 

“不可否认,银行技术转型的风险和挑战是极大的,面临的主要难题。”王燕认为,一是银行现有的技术团队更熟悉传统的商业技术,若要掌握开源技术需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学习的过程;二是开源技术支持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人才集中在较大的互联网公司,而他们一般不独立地提供技术服务,而可独立提供技术服务的创业团队规模小,不稳定;三是,针对银行业务特性的个别关键技术,尚无可靠的解决方案。

王燕认为,技术上确实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一些新的互联网银行,采用了这样的方案,但对传统银行而言,系统特别复杂、涉及维度特别多,还有一些产品是多种产品的组合,如果改造,迁移成本非常高,而且技术难度也大。

当前银行领域是否存在既顺应开源趋势,同时又能确保数据实时一致性集中的方案?要快速替代原有系统并不简单。很多银行采取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些更灵活的技术层,来提供新一代的敏捷技术喝无缝的客户体验。

因此,银行寄望于一个持续的,渐进迁移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地解决技术难题,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

麦肯锡认为,银行应迅速应用下一代IT科技能力和开发模式。从建设侧重移动端的可扩展应用结构到应对日常网络安全威胁,从学习运用敏捷交付模式到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银行需要不断培养自身运用新一代技术的能力,这将是一条充满荆棘但又相当重要的前进道路。

区块链机遇

当银行走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路上时,区块链技术已然风靡全球。这种新型去中心化协议,能安全地存储比特币交易或其它数据,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的技术,大大降低了现实经济的信任成本与会计成本。目前多家全球领先银行已经开始布局,以抢占先发优势。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出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的革新,物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服务模式、产品创新以及风险防控领域发生重大转变。

“就我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区块链技术对银行的影响可能是最为深远的,而且是最具颠覆性的这样一个技术,确实可以改变很多的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也是因此很多公司都在坚持研究,或者已经在开发这种区块链的技术。”王燕称。

然而,当国外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商业模式,而国内还在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认为,国外各大机构都看到了区块链技术未来对银行商业模式和逻辑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如果中国机构不积极参与其中,会有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危险。

自今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货币研讨会上指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项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仍未被中国绝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所关注,对于该技术的可拓展性,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

 

多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区块链研发、投资如火如荼,但是离实际的应用可能还有一些时日。重要的一点是,区块链的建立是需要多个银行,很多机构集体来参加进去的,所以需要共同参与,协同地进行建设,同时还要制作共同的标准。

 

 








 

嘉宾简介

2005.06-2007.08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总经理助理
2007.08-2013.01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副总经理
2013.02-至今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总经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