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的尖锐与官员的太极
黄利明/文 自3月1日开始拿政协的记者证,到如今已经有13天。“累”是大家都挂在嘴上的词,但对于我们这些跑两会的记者而言,这也是幸运的“累”,毕竟能经历每年一次涉及民生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大讨论。
其实,累对记者而言并不是问题,最为头疼的是真正的新闻太少。13天下来,同行们的普遍感觉是硬新闻较少,更多的是带讨论性的东西。参政议政,自是参与和建议与议论,因此难有新鲜事,更多的是新鲜言论,以此来影响建言未来的的政策走向。
问题上是,即便是记者提出尖锐的问题,官员们大多是敷衍回答,不予探讨,后者是极力回避,环顾左右而言它,或者直接就说保密。
另外,不少记者会都会私下安排一些媒体提问,而且直接设置了提问的内容。因此,一些尖锐的问题被埋没在记者的手里,无机会发问。
比如,在教育部谈关于教育改革记者会时,我想关于高考录取的地域公平问题,以及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却没户口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却无人提及。
而当记者提到一些尖锐问题的时候,新闻官有时还会特别问一下“你是哪家媒体的?”。
更有甚者,如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在被问及“您对邓玉娇案怎么看”的时候,竟然发生抢夺记者录音笔的事情。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蒋洪提出《预算法》和《保密法》修订要具体化的议案,在自己博客上的却曾多次被撤掉、评论也被删除。
既是畅所欲言,参政议政,希望来年的两会被问的官员们能公开透明一点,少打点太极拳。

- ·两会经济和官员排场 | 2010-03-13
- ·陈云英几近哽咽:我回家的路 | 2010-03-13
- ·为何台湾代表团只有13人? | 2010-03-13
- ·台湾小组讨论会上传出了鼾声 | 2010-03-13
- ·记者的顶线和底线 | 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