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2008两会专题 > 记者手记 > 薛惟中

“场”

    
作者:薛惟中
发布日期:2008-03-10

“您好,是许局长吗?”

“是,我是”

“我是经济观察报跑两会的记者,想就税制改革问题请教一下您,我现在就在酒店大堂,您看您现在方便吗?”

“可以呀”

“那您看在哪儿合适?”

“你上我房间来吧。”   

Ok,简直太顺利了,没想到排在我的采访名单上的第一号人物我只用了第一通电话就约到了,撂下程志云我就飞跑上楼。

我没有想到,我留给他的还有漫长的痛苦——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程志云逐一拨打他手上的20多个拟采访对象的房间号码,可是……竟然一个都不在。

“你不知道,当我第一遍电话打完,一个都没找到的时候,我的汗刷的就下来了。”事后,程志云对我说。

说来也真巧,我采访的原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委员,当天正好脚踝发炎,所以没有离开房间,采访中途,也听他说起,晚上也有好多人约他吃饭,但他因为脚不方便,全都推辞了,连吃饭也是在房间叫的盒饭。

前几天,采访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也是约到独家专访。程志云说,我的运气真好,还开玩笑说,我是不是做了什么法。哈哈,我故弄玄虚的对他说这叫——场。

什么是场?从大的范围说,是你所在的环境的一种氛围和气氛,对个体来说,就是你达成愿望的意愿有多强。

从大的范围来说,两会就是一个大的“场”。在这个社会各阶层参政议政的“场”里,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农民工代表,只要你堵上了,问题问了,一般他们都有回答的义务,而且在这个“场”里,平时很难约见的一些“大头”,比如说省长、市长,首富、名人们,表达的意愿都非常强烈,在平时,你要采访这些人,不知道要通过多少关卡,可是在两会期间,你不找他们采访,他们还要主动约请你,我们跑人大的记者说,见到个把普通的市长什么的,还不爱采访他——没空。

所以用好两会这个“场”非常重要。

当然,对于记者个体来说,达成采访的意愿是否强烈也非常重要。所谓的强烈当然也包括你为采访所做的功课足不足。我曾经问过马国川,他采访的那些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是怎么约到的,有没有什么特殊渠道?

马国川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易中天本来是不愿意接受本报采访的,可是马国川对他说,他觉得外界对易中天有误读,他认为易中天应该是一个思想启蒙者,我们所做的系列专题也是“启蒙者系列”,易中天觉得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欣然接受采访。

有很多新记者对我说,采访核心人物多么多么难,而我们又见到马国川这样的记者在持续不断地推出“牛人系列专访”,马国川也成为“牛人”之一了,难道他所具有的“场”不值得我们思考么。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能称为“秘密”的事情,我坚定地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来说,一定有人知道,并且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只不过看你下的功夫够不够,这个信念至今未被颠覆。

而我们记者要做的就是“找对事、找对人、问对题”——发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并找到核心人物进行采访,而能否“问对题”,体现了一个记者水平的高低。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