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庆专题 > 正文 |
什么让我们恐慌 |
|
|||
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危机面前,大部分哈尔滨市民所体现出的镇定超出了一些人的想象。就在更早一些时候,这些人还担心,一旦公布了事实的真相,整个城市将会陷入到怎样的恐慌和混乱中去。 他们希望以一种比较曲折的方式,护卫这个美丽城市的宁和。这是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在危难可能将要来临时的第一个想法。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谁都知道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即使危机消弭于无形,他们的苦心也可能不被理解,并面对来自各方的责难。 但是他们仍然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最初(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告停水四天的时候,理由是供水管网全面检修。实际上本报记者调查证实,政府部门传达到工厂甚至居委会的信息,已经明确停水是担心上游来水已受到污染。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曾发生爆炸,当时有关部门声称不会因此而造成污染事故。 这种内紧外松的处理方式已经多次证明有效。就在上游的松原市,政府部门就成功地用这种方式度过了危机。同样取用松花江水的松原市并没有任何公告,却已紧急关闭取水口,启用了备用水源,一些地方因此而停水。但外界对此一无所知,尽管松原段的污染远超过哈尔滨段。 问题是哈尔滨市政府的公告理由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充分信任。恰恰是在这个公告发布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哈尔滨开始被各种渠道的消息左右,市民开始疯狂地抢水。这种极有可能持续并且扩散的无序和混乱,在24小时之内消解。而这种消解正发生在政府发布了第二份公告,承认松花江水源面对污染威胁,并承诺保证居民用水,一系列应急措施也为公众所了解之后。 也许可以设问:如果哈尔滨也具备足够的备用水源,危机是否也将在这个城市的睡眠中与市民擦肩而过?这一重大污染事件是否将成为一个档案中的秘密?如果这一假设成立,是否会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一个范例? 这样的假设已无法求证。但是从哈尔滨市民在获知真相后所作出的反应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如果在更早一些时候,甚至吉化爆炸发生的当日,有关部门就预警可能的水污染威胁,不但不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无序,哈尔滨还可以做出更加充分的准备。实际上,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这正是一些环境问题专家不断叹惋的地方。 在任何涉及公众的危机和灾难发生之时,执事者都可能面对两难选择。实际上很多信息掌控者相信,公众具备的常识并不足以清晰理解事态,从而可能放大潜在的危机,并且作出非理性选择。因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常常不被作为公众的基本权利,而是作为利弊权衡的一种手段来看待。而天平往往倾向于尽可能少地披露信息,甚至彻底屏蔽信息通道。 我们愿意从最善意的角度去理解这种选择。然而就哈尔滨的经验而言,恰恰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有效平息了最初的流言和慌乱。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灾难和危机的蔓延,往往起始于对信息的封锁和对真相的回避。 大多数时候,让我们恐慌的并非灾难本身。让我们真正恐慌的是,在灾难逼近之时,没有人可以坦白地告诉我们,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可能。在这个时候,政府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并且信任公众的判断是消除恐慌的惟一良药,也是稳定局面,获得公众支持和积极配合的不二法门。 这些经验我们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过程中已经一再体会。我们愿意看到,在未来任何一个时候,这都被执政者当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条。 |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 |
![]() |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6-10-6420 9024 传真:86-10-6420 8996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7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