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宏 北京青年杨佳11月26日上午在上海被执行死刑,28岁的青春在这个初冬戛然而止。很难想象这个去年仍然热衷于户外运动、愿意帮助他人且有些内向羞涩的年轻人在一年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袭警杀人的暴徒,这一年间杨佳如何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理转折,都成了难解之谜。可能有些人会预测,杨佳之死把这些是非都淹没了,人们也会很快淡忘。
对于杨佳的审判,从一审、二审到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且在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的七天内执行死刑,程序看来似乎无可挑剔。但在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瑕疵。一审过程并不透明,二审中对杨佳精神鉴定的驳回似乎过于仓促,而且对于杨佳是否遭受警察非法殴打仍存争议。另外,该案的关键证人,杨佳之母在其直系亲属未获及时通知的情况下被送入北京安康医院接受精神治疗,因而不能出庭作证。
值得注意的是,杨佳仇警心态严重到了极致,以至于他在一审、二审当庭均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冷静,拒不悔罪。为何杨佳会有如此的心理,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或是杨佳精神状态出现极大的问题;或是杨佳在生前受到警察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怀恨在心。但对于这个根本的问题,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
杨佳之案具有标本意义,不仅在于其做案手段的残忍,而是警民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本寄望于此次案件,可以深入剖析这种特定的警民矛盾产生的缘由,从而为后来者鉴,为当今者谋,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但很遗憾,杨佳之案并没有成为我们深入探究的良机。
当年马加爵案发生后,全国各大高校都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强调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马加爵当死,但他的死却换来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关爱,事实上已经促成了社会的进步。2003年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身份证件而被活活打死,但他的死却促成了收容审查制度的废除,代之以更人道的、由民政部门管理的流浪救助。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更深入地追查杨佳案的作案动机与发案原因,将有助于我们社会的更良好发展,也将是对那六位殉职的警察最好的尊重与悼念。但可叹的是,尽管媒体和网民的一再强烈呼吁,这些目标都没能很好地达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