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脑体倒挂
又是一年毕业季。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 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的研究报告,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及月收入连续 两届呈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科生毕业后的起薪与其个人及家庭的期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而民工工资高于大学毕业生的现象常有发生。比如,一个勤奋的快递员月收入可达到5000元至8000元,一个寒窗16载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可能不到2000元/月。
即便经过数年的扩招,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总量并不算多,但性价比何以如此之低?原因主要有二:其一,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脱节;其二,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下降,很多人只 有大学 生的身份,没有大学生的实质。“新脑体倒挂”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高等教育回报率低,很可能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增加城市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孩子的低龄辍学现象。
河北农村的一个家 庭,做建筑工人的父亲、在田间劳作的母亲和高一即辍学的妹妹一起,供养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他本科毕业后由于就业工资太低而决定继续读研。这位父亲如今还是以大学生儿子为荣,但如果,儿子念书所获的回报持续让他失望呢?再或者,家庭的经济状 况更窘迫些,必须付出更高代价才能支撑其子的学业呢?又比如,快递员小李当年高考失利后很快就决定不复读,理由是,毕业后出来找工作也很难,还不如早点去闯荡。如今他的收入在同学中算不错的,好多读了大学的同学开玩笑说要来北京投奔他做快递员。
面对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的现实,解决之道是什么?
对于国家来说,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以容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其次,改革教育体制。如今的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之间的竞争性弱,高校不是对学生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不是强调教育质量,而是强调经济利益。再者,国家还应该抓住市场给予的信号,振兴中等职业教育。
个人也并非无处可为。从我们的采访可以看出,越懂得及早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大学生,越容易获得机会的垂青,困惑者往往也是懵懂者。即将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向韬,从大一起 就开始提前为就业做准备,最终他获得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OFFER,明年1月转正后月薪七八千元。而在2010届毕业生中,半年后月收入能达到6000 元以上的只占4.5%。200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陈涛,选择了重修一门技术的道路,如今,在呼和浩特担任乳品机械售后工程师的他,月 收入8000元左右。
大学只是起点。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借助这个平台为日后的求职履历累加实用的筹码,并且在毕业后也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选对专业能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毕业于北 方工业大学的何荣和李胜强却命运迥然。读电子信息工程的李胜强5月初就被一家私企录取,起薪3000多元,一年后翻番不成问题;但读广告专业的何荣,沦为毕业即失业的“毕剩客”。不同的命运在4年前就被埋下了伏笔,当初填报志愿时,李胜强多少是有的放矢的,他清楚自己兴趣所在,也了解所报学校与专业在业内 的口碑。大学期间,他喜欢钻研专业课程,争取各种实践机会。而何荣,大学和专业的填报都由父母做主。入学后,文科专业在这所大学的边缘化让他感到强烈的失落,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付英语四六级上,至于专业课,则是“考试能通过就行”。

-
一个家庭的脑体定价
这次来北京,23岁的云龙本来想去清华大学看看,但赶上清华“百年校庆”,未能如愿。他来京的目的是和同学一起“毁约”。今年7月毕业的云龙,就读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本来他已经通过北京铁路局的校园招聘得到了一个职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主要原因是工资太低。“在北京,压力太大了,2000多元钱的工资根本不行。”他决定先上研究生,毕业后再找工作,也许会好一点。 [详细]
-
学历不如技术
说起自己上大学所学的专业,陈涛长叹一声。 2007年,陈涛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了。那一年,全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陈涛的同学们,一部分人进了农业科研院所,或留校从事教学工作。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另一部分同学只能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收入微薄。“那时,收 入很少有过千的,有的只有800元左右。”陈涛觉得,这样的收入,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 [详细]
-
快递员李湘杰
“我这活儿还行吧,总之付出了就有回报。”快递员李湘杰说。 李湘杰是甘肃庆阳人,今年22岁。2008年6月高考一结束,他就拿定主意出来打工。小李说,即使复读,也顶多读个一般的大学,毕业后出来找工作也很难,还不如早点去闯荡。 [详细]
“如果回到4年前,我或许不会选择现在的专业。”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广告学专业大四的何荣说。北方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
找工作是何荣这一个学期以来的最大难题,如今他已沦为“毕剩客”(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这几天,他正忙着闷在图书馆里写毕业论文,暂时放弃了出门找工作。
“就怕选错行啊。”何荣将现在的就业难题归咎于当初高考时填报志愿的失误。与中国大多数高三毕业生一样,何荣当时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填报志愿也都是由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操办”。【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