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天平车险:刘益谦的池子(2)
王洁露
19:07
2011-02-23
订阅
 1  |  2 

特别的模式

天平车险一入保险行,走的就不是其他公司高投入拼规模的老路。

2004年成立之初,天平车险门庭冷落,与其他同业开业就能“开门红”不同,天平车险成立之初出现了“开业百日交白卷”。究其原因在于其把精力投入到完善内部制度、规则、系统等基础工作上。

胡务笑着说,部分员工当年都说公司“理论天上飞,行动地上爬”,同业也说天平只打雷不下雨。胡务回忆称,天平保险2005年在上海郊区召开首个半年会议,主题就是“红旗能插多久”。

胡务认为,实践证明,当时坚持基础建设是对的,如果天平保险当时盲目发展,那给公司带来的便不是利润,而是负效益了。

自2007年天平车险扭亏为盈后四年持续盈利,说及当年的困难。胡务说:“车险经营的最大难点在于管理。车险是个人险种,业务量大,但单均保费低,出现索赔率高,整个服务链长,管理成本高。提升车险管理水平,降低车险经营成本是车险公司制胜的又一关键因素。”

一枝独秀,循着低成本路线,天平选择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低成本”模式,而业内人士则称之为“两头在外”,即销售外包给以保险代理为主的中介公司,查勘外包给保险公估公司。天平则主抓产品研发、后勤支援、风险管控和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

天平的“两头在外”给业界的震撼不亚于定位“专业车险”。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的保险界,管理自己的队伍都难,更何况还外包出去。

通过这种外包模式,天平集中力量进行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和外包渠道管理等工作,以最精简的模式撬动整个市场。

“我们要把天平保险做成纯粹的‘承保公司’。”胡务此前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令天平保险完全不用建设隶属公司的销售队伍,“公司‘轻’了,自然更容易快步前行”。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被检验,就在整个车险行业无法摆脱亏损尴尬、被众多财险公司视为“鸡肋”时,天平保险已在2007年扭亏为盈。

天平所实践的经营模式得到监管部门、业界、专家学者和相关产业的高度评价。“天平模式”已经作为专有术语写入普通高校保险教科书。

精算企划部经理陈文志一直都在默默地倾听,此时补充说:“天平车险鼓励开展优质保单,放弃承保风险高的车型和险种。”赔付率与保险公司的核保政策密切相关,一般财产险公司都可以根据大数法则,测算盈利点,计算优质和劣质保单。“这些年放弃的保单已很难计算。”

这也是天平车险控制扩张规模,谋求利润的主要手段。“与一些新公司入市便急于规模扩张不同,天平建立初便确定效益为王的目标。”陈文志表示。

“只要将综合成本控制在100%以内,车险业务就能实现盈利,而96%的车险综合经营成本率已经相当于平安这样的大型财险公司了,有四个点的承保利润算是相当不错了。”上海一家中型财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曾如此分析。

据一位天平保险内部人士透露,天平保险的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大额协议存款、国债和央票等领域,没有在不动产和未上市公司股权上投资,而在权益类投资方向,因为是在2008年末最低点的时候进仓,此后市场一路上扬,获利不菲。

 1  |  2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