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财经要闻(080821)
《上海证券报》
奥运、国力与中国经济未来
张 军
在暑假里能有时间与家人一起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赛事,这本身就是享受。不过,享受之余,职业本能也没有放过我,总也让我不能不去思考一些有关联意思的东西。拿笔记下的有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在奥运史上,亚洲获得了3次举办奥运会的机会:1964年东京、1988年汉城和2008年北京,时间相隔差不多都是20年。这个间隔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三个经济体之间发达程度的差距。难道这个时间间隔正好度量了这三个亚洲经济体发达水平的差距吗?这就是我的好奇。
我查阅了资料,希望能回答这个疑问。1964年的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以当时的汇率计,人均GDP大体上在6000美元左右;1988年韩国的人均GDP也在6000美元左右。1996年,韩国成了所谓“富国俱乐部”(OECD)的第29位成员国。日本在举办东京奥运会的那个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也在10%,韩国在申请举办奥运会时经济增长也接近两位数。中国也正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申办奥运会成功的。
中国当前的人均GDP名义上在2500美元左右。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我们还要看经济总量的大小以及地区间的巨大差距。汇率当然也是个重要因素。实际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在内),人均GDP也在6000美元左右。至于一些沿海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均GDP实际上早在8000美元以上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与日、韩相比,经济发达的程度分别相差40年和20年呢?乍看上去,似乎基本如此。很多研究揭示,中国的经济发达水平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和80年代末的韩国的确比较接近。但是用人均GDP水平计算的差距会更大一些。
不过,即使这样,从人均GDP的数字上看,中国每年人均GDP的增长都在7%以上,根据70法则,人均GDP翻番只需要7年。所以,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均GDP要达到韩国现在2万美元的水平,根本不需要20年,大概最多只需10年,这还没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但就全国水平而言,则需要超过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缩短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农民的收入要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乐观,因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只要政策得当,未来越过经济结构转变的某个关口,收入水平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加速缩小。事实上,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现有研究和预测也都支持这个结论。信不信由你啦。
第二件,关于运动员和运动项目。为什么某些运动项目在某些国家总是强项?直觉告诉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类似于经济学家对国家之间在出口某个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的解释。在国际贸易上,“比较优势”是由某些给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在8月16日的《东方早报》上,一个用“和菜头”为名写的关于奥运金牌的感言,正好道出了我的一个经济学解释。他问,为什么“ 比如说游泳和长跑金牌,连参加的国家都不在同一个世界”?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倒是很经济学的,“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非洲运动员善于长跑,很多选手出身军人或者放羊娃。他们并非是生理上有什么特异之处,只不过是跑步不需要任何运动器材,甚至赤脚都可以。如果他们擅长游泳,那么他们去哪里找那么多水来填满游泳池?就更别提网球、帆板、赛艇这些“奢侈”的运动了。可以用从事一项体育运动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来做这种区分,高尔夫永远不可能是世界性的大众体育项目,原因就在于此。同样,赛艇甚至需要一片大海,蒙古运动员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领奖台上。所以,体育强国一般都是大国。大国有足够的财富和资源,也有足够的人口,国民可以从事不同的运动,而且也有钱去参与其中。说穿了,体育比赛后面是不同的投入成本,自然也让金牌有不同的价值。”
这里他说的“体育比赛后面是不同的投入成本,自然也让金牌有不同的价值”其实并不成立。但不同的成本投入(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显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项目总是成为某些国家的强项。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含义。
第三件,当然总也要再说一下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个话题,新闻记者总比我更有兴趣。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连做项目评估也不见得在行。也许只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以我的看法,“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影响”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非要给出点评论,我大概知道,观测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有不同而又无用的方法,其中一个是投入——产出法。我们把奥运会作为一个“投入”,利用北京或者全国现有的投入——产出表和计算出来的产出系数,大概可以计算出“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但这个计算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简单地把奥运会看成投入,几乎是个呆子。第二个方法就叫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吧。把奥运会前的各种开支(包括场馆建设)和拉动的其他行业(如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的相应支出估计出来,可以利用支出乘数直接去估计GDP的增量有多大。不用说,这样的计算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不能反映未来的影响,知道它又有什么用?
其实,现在如果非要弄明白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好的答案攥在每个人的手中。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去询问国内外的投资者、银行家、政治家、运动器材商、体育职业人士、学者和普通百姓呢?他们的看法在统计意义上就是最好的答案,毕竟,在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和行动决定了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影响。当然,今天回答“不知道”,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答案。
强势美元重来 连串问号高悬
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欧等国可能携起手来,通过施加政治和舆论压力,将汇率升值的压力最终完全转嫁给中国。在奥运会结束后,对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可能出现的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猛烈的、连续性的压力,我们应有足够估计。
美元指数自7月上旬以来突然发力,从71.91开始连涨五周,8月15日突破77关口,累计涨幅达7.18%。与此同时,非美元货币则全线下跌,8月15日,欧元跌至1.4736美元,与7月18日的高点1.6035相比,跌幅达8.1%;英镑直线下挫至1.8557美元,与7月15日的高点2.0146美元相比,跌幅达7.9%;过去1个月以来,澳元跌幅达12.4%,日元跌幅达5.4%。此外,上半年快速升值的人民币在美元面前连续四周下跌,自7月中旬触及历史最高水平6.8103元之后,8月15日中间价为6.8649元,累计下跌约600点,跌幅近0.9%。上述数据表明了两点:美元走强至少在中短期内已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势头不如其他货币明显——换言之,人民币兑主要非美元货币呈升值趋势。
正如国际油价的瞬间溃退引起众说纷纭一样,此番美元强势的原因也令市场莫衷一是。综合各方观点,无非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所谓的“美元七年之痒”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元几乎每七年有一次大起或大落,最近一次大落始于2001年,今年重新崛起也在情理之中;二是“超跌反弹”说,美元再次走强并非美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或货币政策上出现了什么重大转折,只不过前阵子跌得过头了,现在向理性区间回归;三是“国际收支改善”说,由于此前美元大幅贬值,刺激美国出口增长,外部失衡的暂时改善促使美元汇率上升;四是“资金回流”说,受次贷危机影响,众多美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遭遇流动性黑洞,纷纷将资金从世界其他地方抽调回美国救驾,这样,在欧洲、亚洲等地外汇市场上,美元就显得相对稀缺了,因而汇率上升。最后,要归功于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如果细心观察,美欧央行早已开始了频繁的口头干预。例如,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此前一再为强势美元造势;就连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过去两个月以来也一反常态,公开表示“美元持续下跌不受欢迎”;欧洲方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等近来开门见山提出,美元贬值已是全球担忧的问题,欧盟希望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价更为均衡。
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更关心的还是美元升值对本国经济有何影响。
显然,对于欧元区而言,欧元相对美元贬值是利好消息。根据欧盟统计局8月14日公布的数据,欧元区15国GDP今年第二季度下滑0.2%,其中,德、法、意第二季度GDP环比分别下降0.5%、0.3%、0.3%。出于对通胀治理的严格承诺,欧洲央行不可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借助降息来刺激疲弱的经济,而通过货币贬值、出口扩张来拉动经济不失为在货币政策不变前提下的良策。
日本同样也面临经济衰退。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其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6%,同比则下降2.4%;而作为衡量日本经济现状的一项关键指标,日本6月经济同步指标由5月的103.3降至101.7。因此,日元兑美元贬值也有刺激出口的作用。
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美元升值意味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从而将大大挤压其利润空间,风光一时的中东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将不得不仔细掂量如何用好手中有限的资金了;而对阿根廷、泰国、越南这些粮食出口大国来说,好日子可能已暂时远去了,如果不学会计划,财政状况和经济稳定可能会有麻烦。近来阿根廷股市动荡、债市大幅动荡已发出了警讯。
至于这场大戏的绝对主角美国,情况则相对复杂。一方面,美元升值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和抑制通胀作用明显。随着美元的强势反弹,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初级产品开始一泻千里;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消费品又变得廉价起来,也将压低物价指数。另一方面,这对美国出口将带来消极影响。受惠于此前的美元大幅贬值,6月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了4.1%,高达1644亿美元,为2004年2月以来最大增幅。而一旦美元走强,加上油价下跌导致的国际海运成本回落,将难以起到抑制出口和增加进口作用,因而可能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利。美国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例如,用减税刺激内需等作为替代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则更像是被命运开了个玩笑。在弱势美元时代,美元结算后换成本币往往是亏损的,中国出口企业不得不努力说服贸易伙伴以欧元结算;而在强势美元时代,风水轮流转,美元结算再次变得有利可图,欧元结算反而不划算。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企业上半年受制于对美出口降低的烦恼,而下半年很可能要面对进入欧洲市场的高门槛。以往,中国企业很少需要为对欧出口担心汇率问题,因为欧元2001年正式诞生时,恰逢美元开始走弱并进入长期颓势,因而一直表现坚挺,相对人民币走弱的情况几乎没有;而传统上中国的出口企业基本上以美元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较少考虑以欧元结汇。值得欣慰的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已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藏汇于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企业的汇率风险损失。此外,在国内银行的指导下,灵活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利率掉期、调整币种结构等各种外汇避险工具,也可较好地维持国际竞争力。
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欧等国可能携起手来,通过施加政治和舆论压力,将汇率升值的压力最终完全转嫁给中国。笔者此前已多次提出,由于美元处于升值行情中,且预料不会是一个很快结束的过程,因此,在奥运会结束后,对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可能出现的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猛烈的、连续性的压力,我们应有足够估计。
《中国证券报》
我为煤狂
“每次公司买煤都像打仗。我得亲自‘押车’到煤矿排队,盯紧新采出的煤,以防被同行抢了先。”华电国际的一位负责人老刘告诉记者,除了忙本职工作,他还要负责帮公司排队“抢煤”。在每个煤矿排队买煤的几乎都是各个电企的头头们。
今夏,山东这个以往几乎从不为电发愁的火电大省陷入了严重的“电荒”,最高缺口达1022万千瓦,接近全省需求的三分之一。随后,缺电警报开始在全国蔓延,至今已有包括山西、安徽在内的至少14个省因电荒而实行错峰、避峰用电。
“7月上旬公司每天能发3亿度电,如今降到了2.2亿度,买不到煤是主要原因。”老刘说,以前公司所需的电煤30%以上从山西省购买,谁知今年一入夏,产煤大省山西也喊“缺煤”,这样一来,山西电煤外运更难。固定的购煤地无法保证,公司只能广撒网,到处找地方小煤矿买高价煤。
“说实话,‘买不到煤’其实是买不到便宜点的煤。如今,电煤都高价卖到省外了。”老刘说,华电一般有70%的电煤在省内购买,但如今山东省的电煤平均到厂价已高达每吨800元左右,比去年涨了35%到40%,而公司能够承受的煤价最高只有每吨600元。
老刘认为,与其他“电荒区”相同,山东电荒的原因无外乎是大量小煤窑关停、煤炭运输加价、港口囤煤严重、小电厂关停、电力需求大……
老刘所抱怨的还不止这些。尽管公司的合同煤量占比接近七成,但是数量和价格都无法保证,合同煤和市场煤的界限根本分不清。年初与一些煤矿签订的重点煤合同,如今价格基本上都已“变脸”调高。说起这事,老刘连连摆手:“如今再提合同煤兑现率已经没什么意义了,现在企业的生存形势是见煤就买。”
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原煤出厂价同比上涨32.2%,涨幅高于6月份的27.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属的价格与财务监管部主任邹逸桥曾预计,今年火力发电用煤炭需求将超过14亿吨,今年电煤缺口预计达2.5亿-3亿吨。
一面是煤价飙升,一面是电煤紧缺,尽管发改委已经二度限制煤价,但老刘仍感觉电煤吃紧。“限价政策对国有大矿的限制作用比较明显,但地方小矿的价格仍在涨。”目前,华电国际的电厂电煤库存平均只有8-10天;购买的电煤平均价格每吨770-780元,已经处于亏损发电状态。
“公司如今是寅吃卯粮,还在咬牙挺着,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电煤价格继续上涨到每吨850-900元以上,公司只能停机了。”老刘说。
五大发电集团中,已有公司开始着手降薪。但老刘说,今年公司员工的平均薪酬已低于预算了,如果大幅降薪必将加速人才流失。此外,煤质下降使得公司设备受损度加大,公司成本提升。
业界对电价再次上调的预期强烈,但老刘还是有点担心,一旦电价上调,煤价更有了跟涨的理由。如果价格体制改革没有实现突破,单纯上调电价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奥运保电期间,电煤的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和。但分析人士预测,明年重点电煤合同价上涨压力大,电煤限价政策也不太可能延续。老刘期盼着电煤朝不保夕的日子能早点结束,但短期内缓解“电荒”还比较难,至少在奥运会结束前,老刘还得继续当他的“兼职购煤人”。
- 新联通15日挂牌,网通谢幕 | 2008-10-15
- 布什宣布2500亿美元救市新措施 | 2008-10-15
- 80后富家子选保镖 | 2008-10-15
- 中石油裁员8万,中石化不间断裁员 | 2008-10-15
- 80后富家子选保镖 |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