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财经(080730)(3)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出台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证券日报》
走出大小非“惯性思维”很关键
按照月度数据估计,8月份将是继2月、3月之后大小非减持的又一个高峰月。于是,大小非“压力说”再起。此时此刻,反思我们过去对大小非解禁减持的惯性思维,以便市场各方形成共识,进而稳定市场预期,十分必要。
心理学上有个定势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思维定势有时可能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有时却又会妨碍问题的解决。现在看来,在如何看待大小非解禁与减持问题上,许多投资者还是延续了股权分置时代的思维定势,这导致在讨论大小非所依据的基本事实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认识差异和口径差异。
首先,“大小非”这个概念是股权分置时代的称谓,在股改基本完成并进入全流通时代的今天,上市公司的股份已不再区分是否流通了,而是以限售和非限售股份区分了。因此,所谓的“大小非”,其实应该是限售股份的一部分。
其次,作为“定数”的大小非,其占市场的份额只能越来越小。就目前中国股市看,限售股份大体有五类,即股改形成的限售股份、IPO时大小股东的限售及战略配售者的限售、定向增发形成的限售以及上市公司高管持股限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这五类限售股份总和也不过1.4万亿股。其中,至今年6月份统计,由股改形成的限售股份共有4572亿股,另外,还有少数未完成股改公司所包含的100多万股份。可以相信,随着大小非减持,这个定数肯定是越来越少;同时,随着市场的稳步发展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小非占比也只会越来越小,直至微不足道。
第三,由中登公司公布大小非减持数据,使这一问题有了真正权威的口径。
从今年春天起,权威部门就已给出大小非减持比不足三成的说法,但各种媒体或公司发布自己的统计数据仍然大行其道,且有夸大之嫌。对比中登公司最新发布的情况看,并非所有“大小非”都有减持冲动,而且也没有所谓的“减持潮”出现。事实上,从2006年6月“大小非”获得流通权以来,“大小非”累计减持的股票为250.07亿股,只占理论可减持股票的29.67%。今年6月份,实际减持的数量为4.51亿股,而目前市场股票的平均价格大概在10元左右,据此简单估算,6月份减持股票的交易量不足市场总成交量的1%。“大小非”实际减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厘清了此点,有关大小非减持是本轮行情大跌的“元凶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第四,大非的减持是理性和慎重的。
应该说,小非作为财务投资者,由于不涉及控股权的问题,他们的解禁与减持同步性较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非减持的主要高峰已过。因此,大小非减持,今后主要还在于大非的情况。
大股东是否变卖自己的股权,不仅要有控股权的要求,还要取决于行业的比较收益如何。而且重要的是,对A股市场来说,大非更多的表现为国有控股股东,其对资产的控制及大股东地位的要求是很高的。或许正因此,国有控股的大非们即使在解禁后也不太可能进行集中性规模化地大量减持。相反,他们甚至会在其股价跌破价值时增持股份。当然,当估值过高时,他们也会适当减持。
股改基本已成过去时,“全流通”则在演绎进行时。今天我们谈论大小非,并不是刻意淡化之,而是澄清种种混乱认识,帮助投资者改变过去的股改思维,树立全新的全流通思维,着眼未来如何规范好市场,如何发展好市场。一句话,就是认清形势,树好信心,以便在变化的新情况下,把握好市场的投资新机会。
- 陕西法院今日审判周正龙 当庭宣判可能性较小 | 2008-09-27
- 笑蜀:媒体患疾,谁来激浊扬清 | 2008-09-18
-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做法叫什么“新闻自由”? | 2008-09-10
- 今日发言(090903) | 2008-09-03
- 三农问题之二 | 200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