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财经媒体要闻
《中国证券报》
警惕热钱破坏调控成果
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次贷危机以及A股市场将见底的预期,使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眼中“最安全的投资天堂”。一季度,又有1000多亿美元外汇通过各种渠道蜂拥而至。一些专家担心,热钱可能成为加重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新因素。
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39.9%,规模增加1539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增加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其
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今年以来的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去年的3倍。
数据反映出外汇流入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新增外汇储备的重心已从贸易顺差转移到“其他外汇流入”。2月份“其他外汇流入”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达73%,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其次,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大增,但疑点重重。第一个疑点是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创近年来新高,尤其是1月外商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同比猛增逾1倍。但同期中国境内由于减少外商直接优惠、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等因素,对外商吸引力减弱,部分沿海城市有外资撤出。这“一进”、“一出”值得深究。
第二个疑点是在对华投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香港继续列首位,但比重猛增至44%,比去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这些外汇资金究竟是来进行实体投资,或者是经由香港进入内地从事投机活动,还是香港资金博取人民币与港元的息差(目前超过2.5个百分点)与汇差,也值得深入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外汇贷款同比大增57%,规模增加488亿美元,同比多增462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增加额不过511亿美元。外汇贷款飙升,相关进口贸易和投资生产却没有同幅度增加,这种现象应引起警惕
通胀压力可能主要体现在PPI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刚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央行就宣布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降低通胀预期的简单措施就是加息,可是央行不这么做,因为在目前汇率机制下,我们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不大。中美实际利差为负,中国要是加息,只会引来热钱套利。这种情况下,要想“双防”,数量紧缩政策几乎是最好措施。央行在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又在4月17日发行了2008年第44、45期央行票据。从调控思路看,目前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央行更愿意采取数量型调控政策。
持续的数量型紧缩还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民间借贷利率飙升到年息30%左右,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头寸调动也颇感吃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企业最为明显,去年扩张过猛的地产企业,今年资金链条紧绷。而股市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总市值差不多缩水一半。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10.6%,可以说紧缩效果已初步显现。
至于通胀形势,笔者认为不会持续恶化,但也很难再回到4%以下的低通胀格局。这是因为CPI是衡量通胀形势最迟钝的一个指标。货币如水,过多货币到流通领域中去的时候,第一个去处通常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其次是到一些供需缺口较大、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中去,最后才体现到CPI上。因此,数量紧缩的效果体现在CPI上面,通常要滞后半年到一年半时间。估计今年下半年才可以看见CPI一路上升的情形有所缓和。
这是不是意味着通胀形势就此转折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数量型紧缩措施只是拖延通胀步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货币供给的趋势。但从今年整体来看,因为数量紧缩政策使得CPI涨幅不至于过猛,由于有外资套利热钱和银行信用膨胀步伐加快这两大因素存在,再加上政府换届带来的投资冲动,我国今年投资增速有可能加快,表现在物价上就是PPI涨幅要猛于CPI,所以今年通胀压力更多体现在PPI以及种种“XX荒”上面。
其实,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抛开CPI,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完美的:经济依然以10%的速度增长;外贸出口保持20%的增速;外贸顺差如愿出现降低;社会消费和投资都保持在让人心情舒畅的速度上。这种情况下,有理由相信调控部门会继续采用数量型紧缩政策。
既然这些大的局限条件不变,我们便可以推测出今年经济领域的一些趋势。比如,外储总量仍较快增长;下半年CPI涨幅可能不大,但PPI涨幅可能增大;股市和房地产涨幅也许会不小;加息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的。
《上海证券报》
偏股型基金一季度大幅减仓
备受关注的基金一季报今日开始提前披露。上投摩根、工银瑞信、融通、银华、益民5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34只基金一季报闪亮登场。根据上海证券报的统计,首批披露季报的偏股型基金出现大幅减仓举动,股票仓位平均降幅超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基金的赎回比例则较为微小。
统计数据显示,首批5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25只偏股型A股基金一季度末加权平均股票仓位为75.88%,而上述基金在去年末的平均仓位为83.3%以上。一季度内,上述基金平均减仓高达7个百分点以上。如果这个仓位变动反映全部基金状况的话,那么今年一季度将是基金近5年来仓位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
与之相比,此前市场担心的基金大额赎回尚无明显迹象。基金季报显示,上述偏股型基金一季度内的总申购份额为198亿份,总赎回份额则在251亿份,净赎回份额在53亿份上下。与年初存量相比,上述基金一季度的净赎回比例为3%。
基金仓位的大幅降低,显示了基金经理面对宏观调控、企业利润增速下降、非流通股解禁、次贷危机等不利环境,多数选择了控制股票仓位的谨慎策略。部分基金经理还表示,将继续控制股票仓位,并密切关注通胀的发展形势。
基金在行业配置上的策略变化也相当明显。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金属非金属、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遭遇大手笔减持,而石油化工、医药、造纸等景气攀升行业,食品饮料、建筑等抗通胀行业受到很多基金的青睐。
纵观首批一季报,三类公司成为基金的投资重点。白酒、零售、家电等消费类股因其抗通胀、弱周期的行业特性成为很多基金的首选,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格力电器、苏宁电器等股票纷纷“登堂入室”。景气不断走好的通讯、医药、化肥、农业、煤炭、机械股也受到重视。此外,部分基金仍旧保留了相当比例的银行和地产股,显示对于上述行业仍存分歧。
国资委:央企股权激励还不具备普遍推开条件
●实施股权激励试点的补充意见,加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进行指导、规范。
●将从第二任期在非上市中央企业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技术骨干探索开展中长期激励试点。
●适当调控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增长速度,初步确定第二任期内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均薪酬增幅控制在7%左右。
●适时出台进一步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指导意见,在条件具备时试行将企业负责人收入向社会公布。
《证券时报》
今年第二只QDII基金即将发售
银华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旗下首只QDII基金———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将于21日起通过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及各大券商网点公开募集。据悉,这是今年发售的第二只QDII基金产品。
银华基金公司总经理王立新表示,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是银华基金海外业务的起点,以此为契机,银华将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向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迈进。
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银华基金境外投资部总监谢礼文表示,今年季度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8.83%,香港恒生指数跌幅达14.92%,上证综指则重挫近34%。可见,进行海外投资、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能够有效分散单一市场投资风险。
- 今日媒体财经要闻(080529) | 2008-05-30
- 今日媒体财经要闻(080528) | 2008-05-28
- 今日世界图说(080528) | 2008-05-28
- 两主因促成今日大跌 | 2008-05-26
- 传电信重组方案今日公布 |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