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在于它的烟火气,而烟火气的背后,必然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和而不同。如果只追求表面上的规整统一而忽略了背后人的多元,统一的街区背后实则失去了灵魂,徒有空洞。
家长都同意了,网友为何不同意?反对者不是多管闲事,也不是干涉家事,而是从中看到了观念的误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存在分歧很正常,但如果涉及是非,还是需要讨论并促成共识。
这一起情节并不复杂的校园安全纠纷案件传递了什么样的司法态度呢?那就是,在校园安全事件引发的纠纷中,学校无需承担“无限责任”。这并不是说学校可以不承担责任,而是责任是有边界的,且有法可依。
为什么在当下,这些对应届生的优待似乎成了枷锁?连应届生自己都希望放宽认定标准,或者淡化这一概念?
加强安保措施当然有助于防止暴力袭医事件的发生,但不是治本之策。立足点还是要放到如何缓和医患关系,重筑医患互信上。信任之下的医疗成本最低,医生、患者、社会三方都是赢家。
这不仅是三亚要面对的问题,对整个文旅行业而言,都是一道必答题:在选择众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人们选择自己?在人们在意消费性价比的情况下,如何让宾客双赢?
不能把“过紧日子”当成经济下行时期的应急之举,合理开支、避免浪费、摈弃形式主义应该成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即便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也要以此为原则。
财政压力大不是挪用孩子餐费的理由。“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关乎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我们对挪用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的行为“零容忍”,这是不容突破的底线。
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抉择关头,一个人的热爱与那些世俗的考量同样珍贵——如果不是更珍贵的话。这意味着,在权衡选择的时候,我们是把人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工具。
我们承认时代的沉重,但如果把高考志愿选择的迷茫仅仅归因于此,似乎有些偏颇,也无异于改善局面。值得追问的是,是什么让家长和孩子在填志愿事到临头时毫无章法、完全失措,似乎没有任何思考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