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夜的谈判,在早晨7点的时候终于通过了LCA 7(《公约》7) 案文,这是对昨天上午9:30出炉案文的再次更新。今天上午的高级别全会之前,《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也开了全会,听取了《京都议定书》下关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指标工作组的汇报,并提出了一个具体案文,在上一个案文的基础上做了具体的讨论和磋商。本来,这两个工作组的案文为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当在椅子上睡了不到一个小时的谈判代表们再次进入会场,参加全会的时候,一份“丹麦草案”从天而降。中国的谈判代表愤怒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也愤怒了。发达国家的代表态度模糊。大家觉得就这么被东道国丹麦给“耍”了。一夜的讨论,奋战,终于一致同意的文案作废,被不知来路为何的“丹麦草案”所代替。同时,气候大会场外今日也发生骚乱,丹麦警方向其中一名示威者发射了催泪弹。据悉,被逮捕的人员达到300多人。 [详细]
|
判代表的脸上开始露出疲惫与焦躁。据说昨天很多个Group都讨论到凌晨4-5点,还仍然在坚持。今天,谈判陷入了僵局。可能在高级别会议之前,没人愿意再退让。上午9:30,出来了新的《公约》主席文本草案。发现关于发达国家减排已经被放到了高级别会议。这一议题跟《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讨论重合度很高。发展中国家担心,如果在《公约》这里谈的多了,《京都议定书》里的国家会逃到这边来。 [详细]
|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传来的消息称,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已辞职,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接任。康妮.赫泽高表示,“这是程序需要,目前有很多的国家的高级元首都陆续到达,从接待规格上来讲,由丹麦首相接任更为合适。”她说,即便辞去大会主席一职,她仍会继续参与谈判的过程,但会以丹麦首相特别代表的身份参与。 [详细]
|
自12月7日开幕以来,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将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此前,各国代表团的代表在分歧中前进,敲定了谈判基础的案文,接下来的数天将会有上百个国家的领导人陆续抵达哥本哈根,使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而做“最后冲刺”。中国总理温家宝将于17日到18日出席高级别会议,并将发表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18日抵达哥本哈根,出席最后阶段的会议。 [详细]
|
哥本哈根大会时间已经过半,但是谈判举步维艰,几近于止步不前。是什么挡在了谈判道路的中间?中欧存在巨大的分歧。作为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的重要两极,中欧对谈判前、谈判中以及谈判后三个阶段的热点话题又持怎样的看法?他们对另一个重要谈判代表美国的态度又有怎样的看法?对此,《经济观察报》专访了欧盟首席气候谈判代表ArturRunge-Metzger和中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代表吕学都。 [详细]
|
哥本哈根会议进入第二周,第一阶段的谈判成果如何,第二阶段的焦点问题又会是什么?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把谈判争议的六大焦点总结为——讨论基础的案文内容;双轨制的结果;控制温度和减排的长期目标;如何评价中国方案;对发展中国家资助减排的监测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详细]
|
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对这一政策出台嗅觉最灵敏的还是那些觊觎碳交易标准的机构们。本报获悉,北京环境交易所的“熊猫标准”将在12月16日哥本哈根边会上宣布,如果其完整公布,或许将是中国目前唯一成形的碳交易标准。不过,在同时抢制标准的其他机构看来,谁才能笑到最后。而这场标准之争的背后,事实上是利益和市场之争,但对于市场参与者寥寥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而言,似乎显得有点“赔本赚吆喝”。 [详细]
|
新一周的开始,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从世界各地赶来。而这,使得本来就不堪重负的Bella center ,又暂时脱离了正常运转。Bella Center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在外面排了一个多小时还在原地打转。等了2个小时左右之后,入场的速度加快了。我一进会场,就有人告诉我,“77国集团又集体退场了”。非洲国家认为目前的谈判进程太慢,缺乏广泛性,更多关注了公约而轻视了议定书。 [详细]
|
谈判的时间走过了一半,谈判的内容却在向后退。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开幕到现在,每天都有“坏消息”传出来。丹麦文本、77国集团+中国内部分裂、中国公开指责欧盟 “不厚道”、美国高调宣布“不会大力资助中国减排”……一周之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只是一份强有力的“政治共识”,以前所预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要寄希望走更长的路。 [详细]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时间已经过半,现在谈判桌上的僵局似乎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不愿意全额承担《京都议定书》当中规定的减排义务,并试图将一些发展中大国的自愿承诺也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甚至将减排承诺与资金援助挂钩;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承诺问题上立场开始分化,但却一致责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根本没有提供协议所规定的“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详细]
|
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召开了数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然在最基本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焦点就是“是否坚持双轨制来谈判”。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东道主丹麦牵头,与一些发达国家商谈后抛出一个“丹麦文本”。“丹麦文本”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减排义务,并且模糊了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唯一的亮点就是发达国家可能会尽快拿出钱来,但是数目相当有限。12月8日这一文本一经公开,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详细]
|
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才开了两天,就已经凸显了南北各国的立场分歧。美国、欧盟试图取消《京都议定书》,建立一个捆绑的协议,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实行单轨制;而发展中国家则抵制,认为将发达国家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捆绑到一起,违背《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 [详细]
|
对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愿意承担法律约束责任而导致在发展中国家正遭遇信任危机的观点,朱棣文表示并不认同。他说,在历次的访华行程当中,他看到了中国领导层对于这个问题投入更多的重视。“当我在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访问时,他们总是说,让我们来一起做吧。” [详细]

|
据悉,本届气候峰会参加人数将创下历史之最。除了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和首领,约5000媒体工作者以外,非政府组织和绿色行动的各路人也都汇集到了哥本哈根,从7日至18日期间,这里将是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此。会议期间,将会有超过1200辆豪华轿车行驶在哥本哈根的街头,附近机场也将在高峰期迎来140多架私人飞机。有非正式统计数据称,和会议宗旨有点背道而驰的是,两周的大会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将达到4.1万吨。 [详细] |
|
|
 |
会议现场 场内、场外 |
 |
 |
【记者手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场报道(点击查看专题)
背景资料:
会议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时间:2009年12月7日至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主要议题: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