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之外的思考
左停
2011-04-26 11:41
订阅

左停/文 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讲,农产品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情况下,其价格会发生蛛网型波动,这是一个正常现象。问题是这一次的菜贱的幅度太出格。说出格,一是在不到一年之前,大家还在思考菜太贵、如何让人们吃得起菜的问题;二是再一次演出了“菜农自杀”这样的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面对这一轮的“菜贱伤农”风波,农业部、商务部都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减少菜农的损失,但这些措施多有头痛医头的嫌疑。未来,农产品价格的蛛网型波动,还会发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采取一些制度性的措施确保不再发生“菜农自杀”或“瓜农自杀”类的悲剧。

一是如何认识农产品的价格问题。此次“菜贱”与去年下半年不当处置“菜贵”问题有关。社会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并接受,为了反映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以一定的幅度上涨。缓解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对社会低收入人口的保障,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供给。社会舆论包括两会期间的一些观点简单地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因果倒置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于农民的。

二是如何让小农能够应对市场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和风险会常态化,而小农由于其资源的制约,应对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同时要加大推动农超对接,鼓励大型商超与农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稳定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以缓解农产品波动的对农民和居民的影响。

三是如何调整目前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可以明确地方责任,有效保证供需平衡。但在今天大市场的情况下,每个市的蔬菜由每个市长负责看起来供给有安全,实质上也容易造成“一窝蜂”。要做好全国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信息掌控工作和市场管理工作,加强预报预测。

四是如何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政府可以从扩大农业保险、增加保护价收购等方面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很多农产品都有保鲜期短的问题,要增加鲜活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储藏设施建设的投资,从时间上调节农产品的供需平衡。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