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撼动东北亚格局
张景全
2011-03-23 18:03
订阅

张景全/文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随后发生海啸与核事故,三大危机接踵而至,对日本及东北亚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日本的政坛与经济将出现一系列动荡。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坛便地震频发,首相更迭之快,世人瞠目。灾后重建将伴随着灾后政治重组,震前挣扎于低支持率中的菅直人政权能走多远,似乎已成定数。日本经济低迷历经有年,此时金融危机阴霾未褪,又遭地震、海啸、核事故三重打击,某些产业的生产链、物流链暂时会断裂,旅游、服务行业会暂时萧条,从而压缩国内消费,对日本国内经济与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此次三合一式的灾害对日本社会最大的冲击,既非政坛的动荡,亦非经济的波动,而是会促使日本重新思考自我影像以及美日、中日关系。在传统的日本自我定位中,其自我影像是:孤立地处于多自然灾害而少资源的列岛之上,极易受到伤害。它伴随着日本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灾害发生前,日本对外四处树敌,与中国争执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俄罗斯争执于北方四岛,与韩国争执于独岛(日方称竹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更是借朝鲜半岛危机,不断向周边国家展现其强硬姿态。2010年末至2011年初,频繁举行日美军演,观摩韩美军演,参加日、韩、美三方会议,一时间核动力航母纵横东北亚海域,半岛局势剑拔弩张,东北亚区域大有干戈骤起之势。然而,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力救灾,注意力暂时转向国内,中国、俄国、美国、韩国纷纷施以援手,半岛危机暂时得以释放。加之北非利比亚战事突起,东北亚安全环境稍有缓和。

但是,缓和是暂时的。在危机中形成的日本文化观念会因为危机而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菅直人在大地震后宣布,这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遭受的最大灾难。地震、海啸与核事故会再次唤醒日本危机性的自我定位,对日本外交的非对称性两翼——美日、中日关系产生影响。

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是日本外交基轴,二战结束以来被历届日本政府奉为圭臬。然而,此次大地震将引发日本对日美同盟的重新思考。在救灾及解决核危机的过程中,日美双方便龌龊不断。美方认为日方的核风险评估不准,存在有意向美方隐瞒信息之嫌。日方认为美方的核动力航母未能有效参与救灾,存在有意规避风险之疑。与此同时,随着日本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展开,原本就因金融危机而受限的预算会更加捉襟见肘,日本继续向驻日美军提供财政支持以及维持冲绳驻日美军基地搬迁协议等承诺,都将面临严峻考验。日本社会将再次激起依靠自我还是依靠日美同盟的权衡。

中日关系是考验日本东亚政策的试金石。中国在日本大地震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日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这有利于化解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日本会对自我放逐式的“游离”状态作出新的思考:美国太远而中国太近,远交近攻的传统地缘战略是否可以持续。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核事故在警示日本野心勃勃的核战略的同时,会刺激日本对传统的、更加安全的石化能源的需求,从而对解决中日东海争端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在震后将面临的是这样的日本及东北亚:一个自我意识更强、与美国渐有梳理、与中国嫌隙尚存的日本,一个出现新的政治板块变动的东北亚。

作者系吉林大学东北亚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