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旭/文 9月17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副总理表示,今年是近几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确实如此,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成了住房保障的“攻艰年”和“跃进年”。
今年年初,国家计划全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0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8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试点120万户。截至8月末,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410万套,占年度计划的70%。其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已开工220万套,占全年计划的75%。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90万套,占全年计划的65%。按此新开工速度,完成全年指标基本无忧。即便如此,住建部还是要求各地保障房9月底必须全部开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必须达到60%以上。
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众所周知,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的“23号文”中,曾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应成为住房供应体系中的主导产品,并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结果却是,经济适用住房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直到2006年很多城市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对地方政府而言,发展商品房是赚钱的,而搞住房保障是花钱的,在现有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按中央政策要求大兴住房保障。
一方面房价持续高涨,另一方面住房保障严重滞后,买姓住房困难,自然民怨载道。2006年国家开始重视住房保障,2007年出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24号文”,2008年推出“6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2009年制定《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和棚户区改造规划,今年下发《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3-2015年各地要结合实际,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
一年一项新要求,一年一个新台阶,住房保障几乎成为国家最关重要的“民心工程”。如此大力度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反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对于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决心。同时,也必将对于商品住宅市场和房地产调控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十年,正是由于住房保障的严重滞后,逼使民众只能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使很多原本没有能力购房的家庭东借西凑顽强购房,其中部分人已沦为“房奴”。按今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很多符合准入标准的家庭将会从中受益,这将减少商品住宅的需求,从而为稳定房价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直以来,房地产调控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房价上涨过快,必然通过紧缩性政策抑制市场;但另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业被国家明确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50多个产业的发展,如果调控市场的力度过大,则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尤其担心这一点。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容,将会缓解调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房地产对于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上,而保障性住房投资,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部分,即使商品住宅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亦不足虑。比如,今年1-8月,同比增长36.7%,远远超过24.8%的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这其中保障性住房功劳甚大。也正由于此,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局长表示:对于房地产调控可能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从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考虑会坚持房地产业调控。
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完成投资470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60%,如此换算,可知全年计划超过7800亿元。而2008年“6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是2009-2011年三年的投资总额。由此可见当前保障性住房投资规模之大。若接建设规模,今年计划新建580万套,相当于2009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面积的一半,相当于2005年全国新建商品房的开工量的全部。
综上所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高歌猛进,既是百姓之福,又缓解了房地产调控的“后顾之忧”,即便当前GDP增幅正在小幅下滑,亦不足以因此而放弃或放松房地产调控。稳定房价,将成为今后几年的常态政策,直到住房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后方才可能放松。对此,房地产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应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
- 为缓筹资难题 上海经适房签约期限延至年底 2010-09-17
- 经适房申请者戴“欧米茄手表”遭质疑 2010-08-16
- “公租房”民意何在? 2010-08-08
- 公积金“绕路”投向保障房 2010-08-02
- 深圳豪宅“经适房”年底前启动分房 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