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V型反转代价巨大
评论员 孙健芳 4万亿元扩大内需——尽管这4万亿投资的细节尚不明晰,但是有一点确定无疑,在经历几个月的游移和徘徊之后,中国宏观政策急转直下,已经彻底摈弃了防通胀第一的政策取向,而将防止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泥潭放在了第一位。
不到一年的时间,政策经历如此巨变,走出了一个V型反转。不过,即使宏观政策及时掉头,按照一般业界人士和学界的估计,中国经济或许将可能面对2-3年的调整期。也就是说,政策调整并不能够在短期内改变已经形成的经济下行趋势。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更有可能走出一个U型反转趋势。
可以想见,即使有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垫底,尽管货币政策已经由从紧改为适度宽松,未来宏观政策调整仍可能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仍需要根据经济调整趋势及时变奏。过去一年的政策调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警示。
中国经济之所以不得不面对U型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因宏观政策的V型调整造成的,或者说政策的大起大落加剧了企业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并且客观上将一些企业拉入求生的困境。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11.4%的峰值,通胀率却一路走高。今年初,经济政策仍主要以“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为主”。在中央政府的总基调之下,各个政府部门不断为中国经济开出各种“退烧处方”,相应的各个部门都在给中国经济吃各种“退烧药”,发改委在不断地砍各种项目、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央行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在宏观调控政策以外,还有《劳动法》的推进和实施、推行最低工资制度等,也在强化着企业的成本约束。
实际上,年中之后,中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尽管从宏观经济数据上还显示着比较高的通胀水平,然而,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大量倒闭,纺织、贸易企业亏损严重,国际金融危机也已经危及实体经济,但国内宏观政策并没有及时调整,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更多处于观望态度,而紧缩效应仍在持续。然而,外部寒流不期而至。9月,雷曼兄弟破产,国内紧缩和国际经济衰退的叠加效应开始更多作用于中国经济。
此后,尽管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形势的变化,但调整步伐还是比较慢的。在10月份经济数据更加深切地反映了经济急速下滑趋势之前,从政策反应来看,有关各部门间政策趋向仍然是不明确的,甚至仍然有机构认为通胀还是应在政策目标选项之内。而这也使得政策出台一再迟滞。
实际上,这个时候通缩迹象已经非常明了。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目标即是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防范中国经济进入通缩区间。这表明了决策部门的信心和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心,给市场以强烈的信号,市场反应也非常正面。
但是,客观而论,目前对于4万亿仍没有明晰的解释。4万亿的政策效应也是很难估量的。比如说,4万亿投资,是否全部是增量?是以什么为基数来计算的?2007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万亿,以2008年增速25%计算,今年末也将达到17万亿以上。如果未来两年,按年均25%的增长速度计算,实际上两年的投资增量将达到近10万亿,即使以平均20%的增速计算,也将达到7.6万亿。换句话说,如果假设明年消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均有可能下滑,仅仅投资保持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不足以保证GDP实现8-9%的增长的。
这些数据目前尚无法确证与评估,一切需要等到明年两会国家财政预算确定后方能明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当前应该明确政策目标就是反通缩,在此目标下进行政策组合和及时调整。刚发布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货币政策是近防通缩,远防通胀。从经济大趋势来看,这种说法没有错,不过我们认为,目前应该集中力量于反通缩,虽然投资过度膨胀也将可能诱发新的通胀因素,目前来看,这种担心仍需让位于通缩可能。
在此,我们以为,应该吸取过去一年中V型调控对实体经济的损害,一方面应该增强预判性,适时调整政策,防止超调和滞后调整。比如说,在这一轮的大投资中,如何避免对民营经济的挤压,如何避免出现国有大企业顺势而为,拿到大部分投资蛋糕,而民营企业却门外寻觅,苦苦挣扎。4万亿投资之后,我们不希望看到民营经济空间收缩,而国有经济全面扩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应该给予市场更加清晰的信号和指向,要通过不断的政策宣示告知市场政策选择及其逻辑,而不是动辄以出乎预料的方式给市场意外——无论是惊是喜,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同时,对于4万亿投资要给予更清晰的解释。至少官方权威部门应该将市场并不清楚的部分说清楚。否则,一旦实际的政策效应与市场预期不相符,很可能导致信心极度受挫。到那时,企业必然付出更多的代价,中国经济要重回稳定增长通道,也必然付出更多的代价。

- · 物价环比将持平 通胀不会左右政策走向 | 2009-08-05
- · 央行年中会议将防通胀列入下半年目标 | 2009-07-21
- · 再谈通缩会害了中国 | 2009-07-20
- · 6月CPI同比降1.7% | 2009-07-16
- · 6月物价将平稳回升 通胀预期加强 |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