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公关”应当休矣
邹卫国
2010-10-25 10:39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邹卫国 在此次诽谤竞争对手事件上,蒙牛受到的批评,大多不无道理。无论其有何种辩白,这种全然不顾法律、不顾基本商业伦理的行动,不会得到原谅。伊利已经将商业诽谤案诉至公安部门,蒙牛旗下员工及为蒙牛提供“公关服务”公司的员工,同涉罪嫌被拘。

但蒙牛发布在网站上的声明称,蒙牛集团近年不止一次遭遇诽谤,并称:“仍将保留将之前的诽谤、中伤事件真相公诸于众的权利”。由此可见,蒙牛的“公关”行动并不是特例。似乎不论公司大小,都有可能将所谓的“公关”视作一种低成本、有效率达到竞争目的的手段——根据蒙牛员工诽谤事件的公开资料,这个引发巨大影响的策划报价,只有28万元,这显然是任何上规模的企业都能够承担的。

在其他环节展开竞争,比如着眼于更好的技术、追求更低廉的成本和产品设计的投入,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可能动辄以千万元、亿元计。短期看,投入产出比要低很多。相反,通过诽谤打击对手倒是一个捷径,但消费者也不会因此享受更好的福利。

蒙牛和它的竞争对手都在抱怨。但实施这种策划的行动者,不可能认为这种行动有什么错。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案例:很多人从来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来放大他的利益,哪怕这个机会有悖于社会伦常。不过,甘冒牺牲社会声望风险去寻求利益的举动是一种危险行为,特别是这样的举动已经触犯刑律。通过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商业、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最高会处以2年的有期徒刑。如果是单位犯罪,有关责任人同样会可能被罚以最高两年刑期。蒙牛员工被拘,就表明有关公关战的危险性的警告不再是杞人忧天。只是由于更多的举动并未被指控或被调查处理,相关机构并没有承担本应承担的后果。

但指望通过刑罚引发这个领域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并不现实。催生新秩序的建立,需要厘清上述事件的根源。非如此,这种状况注定会延续。

无论从何种角度,在奶业,对竞争对手产品安全性频发的质疑,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通过国家检测、贴有符合国家标准标签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安全的;亦不能相信,那些整天将慈善挂在嘴边的企业家,能够真正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潜在假设虽然没有总挂在嘴边,却为不少中国消费者所信奉。比如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很多家长只购买国外品牌的奶粉,拒绝购买国内的奶粉,他们之中,为数不少的人要从香港,甚至从日本直接带奶粉回内地。

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政府监管有力、食品安全,那么谣言自会失去其生存的根基。但恰恰正道不举,谣言就具备了肥沃的滋生的土壤。

重建公信力是困难的。它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这些工作必须包括:对政令不一、政出多门的问题的解决;对执法谋利、贪赃枉法以及对不作为的杜绝;对暗箱操作、朝令夕改等现象的禁止;对有错必改、有过必究等等机制的完善……

在这种公信力建立起来之前,沉默非金。一个被认为习惯于沉默的民族,突然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变得极富表达欲,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至少比死水一潭,回避问题,大家表面上共庆和谐要强。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