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大内需先安外 转型不是朝夕功
今年的春季广交会本周召开,从会前反馈的消息来看,出口订单情况不容乐观。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曾有学者表态那些中小出口企业倒闭有益于产业升级,也有地方官员以“腾笼换鸟”为由驱赶所谓的低端产品制造商,现在,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深,决策部门如何理解出口局势,政策走向如何为各方关切,陈德铭的文章因此引人关注。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到消费主导型转变,一直被看作结构调整的大计。商务部也曾一度将“减顺差”作为核心工作目标。不过,经济转型向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消费主导也绝非放弃外贸,急功近利的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陈德铭部长撰文《求是》,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这表明中国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有深切的认识,消费主导仍将是经济转型的核心政策目标。不过与此同时,这也说明中国意识到了转型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中国成为加入WTO后获益最多的成员之一,经济的开放与外向功不可没。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的危机,客观上需要全球经济体作出反应。中国要使消费成为最大的经济引擎,美国则需要增加储蓄,不过无论是让中国人多花钱,还是让美国人多存钱,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中国来说,可见的一段时间里,外需仍是经济的主引擎之一。
因此,任何政策的调整与制定,都需要以此为前提。出口产业关系到一大批中小企业,关系到广泛人群的就业,如果出口企业大规模倒闭,由此引发的阵痛可能难以承受。实际上,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的出口企业批量倒闭,已经影响到内陆地区的经济表现。
稳定出口仍然紧迫而必要。一些地方盲目排斥出口导向型经济,动辄以低水平为由将此类企业打入另册,这样无助于经济转型,还可能导致经济震荡。现实地看,以出口退税等为核心的出口支持政策,所剩空间已经不多。陈德铭主张“以外促内”,通过加快走出去步伐,带动国内产品出口,倒是一种进取的思路。
不过应该明确,中国经济实现消费主导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调整方向。如陈德铭所说,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仅靠自身循环是十分缓慢和有限的,所以稳定地发展外需,实际上也是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外需可以加快中国企业和百姓积累财富的进程,也可以为国内社保等政策的完善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都是转型必须的物质基础。
所以,当下的政策思路与前些年“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做法应该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扩大外需,如果没有一个更有接纳性的内需市场,中国制造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然招致更大范围的贸易保护。同时,如果人民币汇率仍然是有管理的浮动,中国现在外汇储备规模也将继续膨胀。中国为接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挠头不已,如果这一规模继续扩大,中国就可能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 · 澳外长:要跟中外长讨论力拓案 | 2009-07-21
- · 美商务部长:呼吁增加力拓案透明度 | 2009-07-16
- · 陈德铭对话骆家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共识 | 2009-07-16
- · 美国两位华裔部长今日同时访华 | 2009-07-14
- · 巴曙松:不平衡增长格局为何还会持续? | 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