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均衡的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信心
在国内股市,市场完全不领政府的情——无视官方多次喊话、宏观政策松绑、信贷政策放松,从奥运开幕起连续下跌,上证指数12日已牢牢站在2500点以下。在企业融资市场,虽然整体流动性仍不算紧,但信贷紧缩已让众多企业叫苦不迭。有媒体报道,数万家企业因为信贷紧缩而关闭,甚至有企业老总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出家、自杀的极端案例。
近期国际市场的变化也让人对国内市场产生了担忧。美元开始阶段性升值、油价出现阶段性下跌,大宗商品市场也开始大幅度回调。随着资金开始回流美元资产,市场开始担心,中国市场的热钱是否会大量撤离,逆转人民币的升势,开始人民币的贬值之旅。虽然中国最新公布的7月CPI(6.3%)在继续放缓,但高达双位数的PPI数据(10%)则让人担心,中国今后的通胀压力仍然挥之不去,并可能持续加大。
国内的“阴谋论”者更将信心不稳的矛头直指外资,认为外国政府和外国热钱在打压石油价格,拉抬美元走强;与此同时,热钱先做空中国楼市,又做空沪深股市,结果导致巨额热钱撤离中国,回流美国迅速拉升美股。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但总体来看,国内市场的悲观气氛和忧虑心态仍然很浓。
中国经济有这么糟糕吗?完全不是。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10.4%,这在今年的全球经济中仍是当然的亮点。上半年市场最担心的是出口放缓,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虽然6月份当月出口增速放 缓 到 20%以 下(17.6%),但7月出口增速又很快回到26.9%的水平。显然,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相比,国内市场的信心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国内市场被显著低估。
市场信心不足对经济有着雪上加霜的效果,即使有钱也会捂着不投资、不消费。本质上,它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问题。因此,增加信心首先就要扭转市场的预期。
当前的宏观政策基调的调整,就是在稳定预期。我们注意到,在政策选择上,目前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预期都更大一些。此前国内对于紧缩政策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紧缩。因为企业把当前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地算到了货币政策的账上。
然而,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系的转型而言,货币政策难以承载所有的宏观调控功能。正如央行官员所屡次表达的,货币政策只管总量问题——在货币供应上只管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不管结构问题。在这次信贷松绑中也可以看到,虽然央行调增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重点缓解小企业的贷款难,但商业银行对此并不看好。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部分银行表示,央行新增贷款额度可以,但并非一定要投向中小企业。显然,央行如果要管结构问题,在现实执行中肯定会失灵。
在我看来,要稳定市场信心,重要的是要在多方面注重政策的均衡:既要注重压抑通胀,又要适当放松银根,同时要适当提高资金成本;既要出台相关的货币政策,但更要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来恢复市场的信心;既要强调资源供给的稳定,又要注重开放市场,打破国有企业在部分经济领域中的垄断,以市场开放来化解所谓“经济安全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没有“一招鲜”,也没有捷径可走,所有的政策工具都是普通的做法。但最重要的是,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形势,多项政策措施要一起做,注重政策平衡。只有均衡的政策调控,才会维持市场的稳定,才能避免政策走极端和大幅波动,也才能给市场带来信心。
- 欧洲央行行长呼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 2008-10-15
- 救市显现成效 危机暂时平息 | 2008-10-15
- 宏观调控“保增长”,政府四季度或将救房市 | 2008-10-14
- 全球联手救市 最强是美元 | 2008-10-14
- 一周汇市焦点 | 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