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荣亮/文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换届选举,并发布报告“问诊”铁矿石进口,中钢协副秘书长吴新春在中钢协第四次会员大会上,代表中钢协发布《2010年铁矿石供给配置及2011年预期分析》报告,表示没有一劳永逸根治铁矿石“综合征”的灵丹妙药,治好铁矿石的“病”,更像是开方子抓中药,各种药草都要下。
那么,中钢协开出了哪些药方?提出“加大海外权益矿投资”、“制定铁矿石进口标准”、“加大自产矿供给”方式,犹如新瓶装旧酒,但又语出惊人,建议对铁矿石实施国家战略储备,对抗铁矿石市场的价格操控。
其实,对于铁矿石储备,中钢协构想已久,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任副会长罗冰生提议,建立一个类似于石油储备的国家铁矿石储备机制,以应对当前铁矿石价格的不断上涨。我们在思考,铁矿石国家储备是一剂良方吗?
首先,铁矿石是稀缺资源吗?
矿石属于非一次性资源,具有再生性,铁矿石终不是稀缺资源。目前铁矿石短缺,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集中迈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峰期,导致新增的钢铁产品需求大幅上升,从而拉动铁矿石的消费增加。
但铁矿石终究不是一次性资源,社会上历年的钢铁产品沉淀下来,人均钢材的积累量逐步增加,等到建筑及机械产品陆续淘汰,钢铁的可再生性就体现出来,目前发达国家多用废钢炼钢,其中美国利用废钢炼钢的比例高达60%,意味着用铁矿砂比例不高,我国的钢铁企业鞍钢到美国去合资建厂,学习的就是电炉炼钢经验。
另一个问题,铁矿石适合储备么?
搞大宗商品的大规模储备,控制储存成本很重要,铁矿石储备不具有经济性。以石油储备为参照,将会发现,铁矿石的储备成本高昂。凡是储备,必然需要载体。镇海、舟山等四个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这些工程造价多少,政府并没有向社会公布,花了多少钱建设这些基地,目前可能还属于机密。而铁矿石的单位商品价值远不及原油,又没有原油的管道运输优势,运输成本更高。这样算下来,铁矿石储备库的建设运输,将耗资巨大,等量投资,我们还是储备一次性资源的原油,效果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国外金融机构?
这几年,国际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涨,中国因素成为国际投行运用最频繁的词汇。若铁矿石储备一旦建成,又将成为加剧铁矿石市场炒作的重要因素,用储备来减小铁矿石市场波动,不会奏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这些年,我国建立起很多储备制度,工业品的有色金属、天然橡胶,农业品的大豆、猪肉,这些都是重点储备物资。但从实际运行看,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并没有减小一点。
中国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去年铁矿石涨价,中国为此多支付19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2倍。如果成立铁矿石国家储备,那么,垄断矿企配合着国际投行,干预性的涨价将不可避免,不能够平抑价格,反而推动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想一想我们的主权投资基金的海外业务盈利情况,我们的铁矿石国家储备项目将更加严重。
不开展国家储备,我们就没什么可做了,问题棘手,就听之任之?
那也不行,我们还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将耗费更多的铁矿石。我们应该考虑别的方法,比如储存矿山,根据需要开发,远比囤矿更经济。一句话,囤矿不如囤山。
在囤山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要有一套好的机制。比如,在国际市场运作资源项目的,多是私营公司,国有企业较少。一个国家的主权企业到其它国家收购资源,遇到的抵触情绪将很大,我国国有企业遇到的各国议会阻挠,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过去两年,中国采购海外铁矿石资产的交易,主要是国有钢铁企业、金属贸易公司完成的。应该发动民间力量,效果更为明显。藏矿最好的办法,是藏矿于民。
但是,尽管我国的私营企业参与热情很高,但困难重重,政策上有限制,信贷上无扶持,甚至私营企业的自有资金(基本是对外贸易赚取的外汇)投资也没有放开。
我们不要怀疑私营企业能力,他们的嗅觉更灵敏,比如私营企业占据重要位置的贸易进口商,2010年进口的铁矿价格比钢厂还要低5.7美元/吨。
另外,鼓励个人、私营企业投资海外矿山,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国内过剩的资本市场,缓解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扩大的压力,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政府正在研究放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限制,鼓励私人境外直投。进入2011年,上海、温州加快研究个人境外直投试点,通过外汇资金试点个人境外直投,或者是人民币境外直投,借助这个机会,建议国家放宽私营经济对外投资限制,尤其鼓励境外直投向矿山资源方面倾斜。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
- 铁矿石指数战争 2011-04-16
- 中国和巴西将在水资源领域开展合作 2011-04-15
- 铁矿石金融化之路 2011-04-14
- 传必和必拓460亿澳元洽购澳洲第二大石油公司 2011-04-11
- 【报摘】中国3月出口意外飙升 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