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低价地王”是怎么炼成的?
宋尧
2010-12-15 07:31
订阅

宋尧/文 12月7日展开第二轮竞标的CBD六幅地块或许会在本周公布结果,按照通常的程序,整个评标工作应该会在三到七个工作日内完成,截至日恰好是本周四,即明天。

在过去的一年中,这六幅地以及连同要推迟到明年出让的六幅土地,被人冠之以中服地块的名称,以“CBD核心区最后地块”的标签而惹人关注。

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等若干年后人们再回顾中国土地市场时,这将不再是重要的问题,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将是中服地块一波三折的出让过程,以及复杂的评标程序,因为土地市场的游戏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改变。

看看这条苛刻到近乎”变态”的竞买条件吧:竞买人须为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且金融机构必须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不得散售,持有并经营10年以上;商业地产的开发经验;开工之日起三年之内必须竣工。

最终的结果,诸多竞争者纷纷采取联合的方式以满足条件,并减少持有的成本与风险。最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其中的Z14地块,第二轮其仅有一个竞标者,这是由11家企业组合的联合竞标团,所有的对手最后都变成了合作伙伴。

这样的招标条件,外加评标中价格因素不足50%的比重设计,最终造就了一个“低价地王”的诞生——六幅地块中出价最高者换算成楼面地价也仅为26000元每平方米,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事实上,土地出让入围标准的复杂化,已经不单单是中服地块独享的“权利”。最近的例子出现在位于丰台科技园的八幅总部基地地块,这些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上目前尚处于预申请状态的土地,也同样设定了鼓励产业类型,同样要求开发商部分的自持。

对于身处调控旋涡的地方政府,“低价地王”的出现显然是一个极其满意的结果,尤其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大都市。毕竟每年坐拥千亿级别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某些具体地块在财政上的贡献对其来说,渴求度已经极端地减弱了,土地出让早已不再是价高者得之的商业游戏,诸多的因素渗入其中。

比如,避免“天价地王”的出现。在这个楼市调控的风口浪尖上,每个不差钱的城市主政者恐怕莫不怀有这样的愿望,种种严苛的招标条件正好达到这个效果。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回归到地块建设本身,恐怕大多数人都要承认,丰富的企业间合作对于中服地块的长期发展而言,比单纯的价高者得之好很多,至少土地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折腾来倒腾去。

但另一方面,中服地块出让过程中不断涌出的内定传闻或许是这种新出让方式的隐患所在,过于繁杂的招标条件,很容易为专门的企业量身打造,公平性却不得不做出些妥协与牺牲。如果只是因中服地块的特殊性而起,这样的妥协还容易为人所接受,但如果说这是北京土地市场游戏规则的总体、普遍的变化呢?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