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敢明:我所认识的茅于轼 屈指一算,认识茅老师快三十年了。三十年是一个人、一代人的生命旺盛区间。但至今我都不知道如何回报茅老师。也许,我永远都没有可能,茅老师也永远都不需要任何回报。这个客观存在,对我的精神世界有着强烈的震撼之力。它让我相信无私和崇高人格的真实和完美,进而认识到为劳苦大众、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光荣和崇高。
正因为有幸认识茅老师本人,我确信他开办保姆学校、在贫困山区创办小额贷款扶贫基金绝非来自于营利目的,完全是出自于帮助弱势群体的善良之心,是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奉献的一份力量。在私人权益得以张扬的潮流中,这些高尚之举理所当然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的一段话,用在茅老师身上,我认为十分贴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详细]
□陈志武:从茅于轼先生的视角谈“剥削”
茅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宽容大度,海纳百川。他对人的尊重,会让你感动,而且不管你的年龄、个性、意识形态,都会被他感动。如果你昨天还斗志昂扬、充满愤怒,甚至还在用言语攻击他人,今天你见到茅老师,你会顿时感到自己的无礼、不尊。茅老师说,“不但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而且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在某些情况下,也给敌人以自由,可以化敌为友。”他的为人就是如此。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那些偏好现代经济学、接受甚至信奉“经济人”假设的人,自己就是本性自私、唯利是图的人;那些争取自由、倡导权利、甚至信奉个人主义的人,自然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冷血动物,没有温暖,对人冷酷无情。可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口口声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抵制“经济人”假设的人,却经常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不容异己、也不尊重他人的人。恰恰是像茅于轼先生这样信奉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者,却是那么心平气和、真诚待人,客观上忘我。这是为什么?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