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领军者季度调查,是本报最近几年以来持续开展的调查项目,该项目旨在为业界的决策提供一个坐标:汇集商界最精英的领导者对经济形势的看法。该调查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好评,为使这个项目更具参考性,从今年开始本报将调查周期由年度缩减至季度。

 

    在最近的这次调查中本报邀请了近70家企业的管理层,其中27位进行了仔细的回复。我们对参与调查的领军者表示感谢,并将调查结果汇集分享给大家。

                                                                           

如果市场持续一段时间的冰川期,房地产商就可能支撑不了资金的压力而被迫采取降价销售来应对。政策的持续期将为两到三年的时间。

 

SOHO中国在未来的方向还是很明确,就是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繁华地段开发商业地产。上半年的调控不会影响我们的这一大策略,在市场泡沫比较多的时候,这些项目要出手时开价会比较高,这时我们就冷静地等待时机,当它的价格回归到它真正价值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收购。

【全文】

 

 

 
 

 

 

 

 
 
 
 

 

 

 

 

 

融资成本或大幅上升

经济观察报报道组 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速放缓,但多数企业综合经营情况好于预期。进入年中,外界对下一阶段经济走势出现争议,而企业家们却普遍对第三季度的持续增长抱有信心。

   

    本报对商界领军者的调查得出的上述两个“反常”结论再度表明,企业家们的真实心态往往与宏观经济数据和学界的争论存有偏差。与我们调查启动前的预判相比,他们选择的答案要更加乐观自信。

   

     温和通胀正在隐现,行业之间的业绩分化也已开始显现。那些有能力将一部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或消费者的企业,下一季度有望实现盈利增长,而物流、IT等市场竞争激烈且客户提出降价要求的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


增长高于预期 
 

    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GDP增幅从第一季度的11.9%,小幅回落到10.3%。不过从接受本报调查的企业来看,第二季度综合经营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56%的企业还获得了高于预期的增长。 
    

    较之宏观经济走势,这一调查结果略显“背离”,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石油加工、电力等因宏观调控或价格管制等非市场化因素导致利润下滑的企业,没有纳入我们的调查范围。参与此次调查并返回问卷的27家公司,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竞争较充分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它们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能源原材料、消费服务、制造物流、科技IT四大板块。

 

    上述27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第二季度的综合经营情况低于预期,其余11家与预期相符,15家企业高于预期。大多数企业超预期的重要原因,是它们在3月份预测第二季度经济走势时相对保守,普遍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大幅侵蚀利润。

   

    第二季度经济较快增长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总体高位回落的实际走势,使很多企业的业绩表现高于预期。参与此次调查的企业中,44%的企业将综合经营情况超预期原因归结于经济因素。

   

    营业额和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但第二季度出现回落,是大部分企业上半年经营状况的主要轨迹。

 

    利润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主导因素,是生产资料价格在第二季度明显回落。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6.4%和10.8%,涨幅较5月份分别回落0.7和1.4个百分点。


    本报调查显示,对于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第二季度采购成本的下降抵消了营业额增长放缓对利润形成的压力。不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挤压了利润空间。

 

                   查看全文>>>>>>>>

 

两枪?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 会员名:   会员登陆
  验证码 看不清,请刷新
 
Copyright (c) 2000 - 2008 EE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网络事业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