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若上涨 第三波调控不远
杨红旭
2010-09-17 07:51
订阅

经济观察报 杨红旭/文 近期的房地产界颇为闹腾。一方面市场开始回暖,另一方面政策面凉风阵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被坊间视为“睛雨表”的主旋律媒体,近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则意见鲜明的文章,呼吁继续坚持调控楼市不动摇,新华社文章则指出,市场“回暖”不足信,部分区域房价抬头迹象值得警惕,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措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半年前的相似情形。在今年“两会”之后的第二天,北京惊现三块地王,一时引发各界声讨。但最引人关注的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持续发文质疑和批评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上涨,尤其是新华社连发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行业的弊与罪。于是业界人士纷纷猜测,这两家官方色彩浓厚的媒体是在官方授意下发动舆论攻势的。后来新华社相关人员站出来澄清:没这事儿。可巧合的是,4月中旬,国务院便出台了“国十条”,一时间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当前情况与彼时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楼市回暖,经历5-7月异常低迷之后,全国商品房成交量持续增长,尤其是一线城市表现突出。8月份,全国商品房成交量环比7月增长6.5%,而上海、北京、深圳等少数城市则猛增五成以上。可同比去年8月,这些城市的成交量依然明显下跌。这就说明,市场属于恢复性反弹,主要由开发商推盘量增加和自住性需求释放所致。市场形态尚属健康。

然而,详察价格,则忧大于喜。实际上从5月恒大地产率先降价以来,一些大型地产商纷纷推出促销措施,这使得恒大的楼盘在淡市中逆市热销。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房价出现调整。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来衡量,6月出现15个月以来的首次环比下跌,虽然跌幅仅有0.1%,然而其后的7、8两个月,房价环比皆持平,其中8月的二手房价格已经由跌转涨。这表明,房价已跌不下去了,随着近期成交量的持续上升,尤其是部分投资、投机需求的随行就市,接下来房价上涨的压力正在快速增大。

众所周知,本轮调控矛头直指房价,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商品房成交量恢复性反弹,总体上讲是好事,况且前几个月成交量急剧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商不愿推盘。然而,在市场下行周期中,一般量价齐跌和量涨价跌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市场的力量终究会将形成量涨价升的格局。除非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强力干预,打破市场内在的作用机制。

当前的尴尬正在这里。房地产政策已经出现“审美疲劳”,虽然它是史上最严厉的政策。为了防止房价重新上涨,总理、副总理、部长、副部长、市长们隔三差五地就会表态,要求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从严落实。几种群体正在激烈博弈:买方和卖方、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银监会和商业银行。而这几种博弈又可以归结为市场和政策的总博弈。

就目前形势而言,如果政策不加码,市场趋热,成交恢复可能性很大,房价止跌反弹。政策天生比较矜持,频繁变化的政策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会造成市场剧烈的震荡,更何况还要考虑到房地产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然“国十条”已经是史上最严厉的了,那么如果再出更严厉的措施,很关键的是要把握新政的内容和严厉程度。房产税应是所谓政策面上的最后的“核弹”,但从官方对此税种不置可否的表态可知,这个带有强烈转型色彩的税种,或已悬在房地产业的头顶。

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传出一些涉及房地产政策动向的声音。温总理关于房地产业的表态可谓中规中矩,重点强调了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认为,房地产调控措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可以理解为即使进一步调控,也不会伤害经济。

如果说去年12月的“国四条”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第一波,今年4月的“国十条”是第二波,那么是否将会迎来“第三波”呢?房价若上涨,恐怕也就不远了。

(作者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