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Marvin&Palmer(马文庞利)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李硕琪此次回国并非访亲会友,而是为了弄清楚自己管理的资金是否应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据了解,近两个月以来,尽管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单边下跌,但越来越多“掌管重金”的海外投资者正踏上飞向北京、上海、深圳的航班,全球诸多投资银行、大型基金和对冲基金等机构对中国的兴趣正在不约而同地迅速膨胀。
一位对此变化有切身体会的银监会权威人士解析:“外国资金对中国的集体冲动要放到全球资产配置的整体框架下看。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都努力进行配置多元化,将一大部分美元资产向欧元区转移,而欧元债务危机爆发再次冲击其配置结构,于是大量资本必然转向目前增长最稳定的国家——中国。”
集体觊觎
马文庞利在全球进行证券投资,而李硕琪在自己管理的资金配置中,已将中国股票低配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参加了此行摩根大通的中国考察团之后,她发现,仅仅这一个团里,就有20余位和她抱着类似想法的基金经理。
投资银行常常会组织投资者访问世界各地调研经济,而此次,摩根大通组织的接近30人的考察团被业内称作 “豪华团”,“一般这种团就是两三个人,这么大规模的团我们第一次组织。”摩根大通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三四天里,这些基金经理们将日程紧凑地访问工行、建行等重要机构,并参加规模盛大的摩根大通中国投资会。
花旗集团5月26日的媒体见面会的级别也超过以往——虽然在中国发展业务20余年,花旗却是首次派出其全球经济学家威廉姆·布依特(WillemBuiter)访华,除此之外,一同到访的还有花旗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实际上,威廉姆一行人之后的行程更为紧凑和重要。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与包括监管层、大银行在内的一些重要机构会面,试图厘清中国经济最真实的现状和最真实的投资机会。
就在威廉姆到访的前几天,美林证券刚刚带领若干华尔街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到中国调研,“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全是华尔街数一数二的知名基金,都是新面孔。”知情人士透露。
“什么时候大量资本会进入中国?”香港富达基金投资分析师马磊自问自答,“就是当你看到这些考察团中出现越来越多新面孔的时候。”
投行的中国经济学家近期也成为“受欢迎的人”。野村证券内部人士透露,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期不停地飞行于各大洲之间,向各地基金经理解析中国经济,“机构客户现在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超乎寻常的高。”
这只是冰山一角。知情人士透露,外资机构目前来华调研的次数和规模近两个月来明显增长,机构的性质也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变成了名震华尔街的“大腕”。
马磊分析称:“虽然资金流向还没有明显改变,但中国在海外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正急剧上升,而这势必会将大量资本带进来。”
虽然仍障碍重重,外国资金投资中国的集体性冲动无可避免。在经济学人信息部 (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的调查里,中国超过了印度、日本成为了投资资本最觊觎的国度。全球有58%的机构投资者表示将在中国增加资产配置,这些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养老基金等。
德意志银行最近发布的一份对冲基金调查显示,2009年48%的对冲基金表示不会投资中国,而目前这个数字锐减到23%,调查显示,有26%的对冲基金经理准备加大在中国的资产配置。
据悉,摩根士丹利亚洲机构经纪前主管科特·贝克(KurtBaker)创办了新的中国对冲基金JTGreaterChinaFund,这只新基金将采用大中华多空策略,贝克旗下的投资公司在北京和香港都拥有办事处。
事实上,这种集体冲动并非出自中国单方面的变化,而是与全球资本正在经历欧债危机带来的 “阵痛”相关。金融危机令全球资本将一部分投资重心转移至欧元区,而近期爆发的欧债危机迫使他们再度调整全球资产配置。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娄刚指出,欧债危机最终的出路是财政紧缩、货币扩张,全球经济下一个阶段将出现全面通货膨胀,“扩张的货币流向哪里?全世界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吗?”
瞄准中国的资本日益膨胀,但能挤过“政策瓶颈”抵达中国内地的似乎很少。Wind数据显示,目前仅有96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资格,截至今年3月底,已获得额度为170.7亿美元。此前央行曾发布报告称,到2009年末,QFII持股的A股市值只占到流通市值的1.4%。
对于迅速膨胀的热情来讲,这个额度显然是杯水车薪。投行人士表示,QFII额度如此之低,他们只能将其分给极为重要的个别客户,作为维系关系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使用QFII的成本极其高昂,因为需要和中资银行签订协议,进行资产质押,“对于投行来讲,做QFII基本没有收入,但是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为了不失去客户,还是得坚持做。”
偏好
不过,中国房地产泡沫以及信贷问题令为数不少的海外经济学家看空中国。摩根大通、花旗、美林的“豪华团”抵达中国后,银行的贷款情况、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银行贷款去年极度扩张,今年又大幅紧缩,外资一方面担心去年刺激经济时贷款的坏账率,一方面担心银行增长的可持续性。”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外资机构在通过QFII持有中国银行股之外,通过H股也在中国银行业有很大的敞口。
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娄刚认为,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提供了极好的投资机会,“银行的估值目前回归到正常水平,几年银行的业绩肯定要比市场预估高得多。”
实际上,大宗交易数据表明,已有外资试水做多中国银行业。Wind统计数据表明,5月份QFII现身大宗交易平台买方席位至少9次,动用约34803万元在A股市场买入4052.8万股,银行股成为其中买入量最大的品种。
据悉,海通证券国际部5月份分别买入建行、工行、招行共计1900万股,有分析师指出,国际部主要就是QFII的席位。
“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时对偏宏观的产业比较感兴趣,对银行、能源、交通非常热衷。因为如果具体到其他个别的公司和产业,机构没有太大的精力进行分析。”苏格兰皇家银行全球银行和市场部策略总监理查德(JohnA.Richards)表示。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讲,估值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手段,而中国银行业目前的估值正好适合他们的胃口。
对于外资对银行业的关注,李硕琪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许多基金已经很长时间低配或者不配中国银行股了,但目前从风控角度来看,银行板块如果出现大幅增长,基金会遇到踏空风险。”
对于房地产行业,外资纷纷表现出非常大的担忧。因为有了次贷危机的惨痛经验,花旗、美林等机构来华调查时纷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会破裂的问题。“外资实际上很少愿意投向房地产,对泡沫的恐惧是一方面,房地产资产流动性非常低,也成为他们心头一大障碍。”理查德说。
上述经济学人信息部的调查显示,只有26%的机构表现出希望增加房地产投资的愿望。与之相比,股票市场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领域,63%的机构表示今年要在资产配置加大股票市场的份额。德银对冲基金调查表明,51%的对冲基金经理今年将在亚洲地区加大股票配置。
统计数据表明,第一季度QFII在A股市场主要增持了机械、化工、公用事业和农林牧渔四个大行业。除了银行股之外,QFII还钟情物联网、低碳、有色、智慧电网、电子元器件等板块。
另外一个外资觊觎的市场是国内4月份新上市的股指期货。“很多对冲基金的章程里都明确地写到不允许基金经理投资一个不存在对冲品种的金融工具。”芝加哥产权交易所中国区副总裁黄杰夫表示。股指期货的上市对讲究风险对冲的外资机构的深远意义不可言喻。
另一类更为神秘的资本也对股指期货有着巨大的兴趣——热衷于高频交易的自营基金(Proprietaryfund),新加坡独立咨询师普莱斯(ChrisPrice)的主要客户都是这类自营基金,“他们目前对参与股指期货的热情非常高涨,股指期货是非常适合高频交易的品种,这些自营基金现在都在想方设法进入这个市场。”
- 【惊叹】中国:10个数字让世界惊讶 2010-06-14
- 世界杯的中国3D梦想碎了 2010-06-14
- 悟本堂好拆隔心墙难推 2010-06-14
- 新华都百亿抄底房地产 2010-06-14
- 5月北京新增房贷环比大降46% 201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