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孙健芳,实习生刘睿 2008年的A股市场,走势远远不像过去两年那样的单边上行,它受到了太多宏观、微观及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发变得难以琢磨。
5月30日,本报邀请4位基金业内资深人士做客本报月度投资沙龙,探讨他们对二季度尤其是6月份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的判断,分析可能出现的阶段性投资机会,阐述机构投资者如何能在市场波动中把握市场的脉搏。
嘉宾们重点谈及了宏观经济情况对投资的影响。
王群航:从市场情况来看,今年2月份到4月份,整个市场上发行债券类的基金比较多,4月份以来,混合型基金发行则比较多,这反映出前段时间投资者比较注重固定收益市场,但当市场跌破4000点到3000点的时候,以股市为主要市场的投资品发行量比较多。
刘保民:宏观调控当中的通胀问题,是今年整个证券市场投资主要考虑的因素。即使在这种通胀条件下,也有很多品种表现出结构性机会,比如说农业、医药、创投、煤炭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来进行投资策略的思考,这也是比较新的课题,另外这也是未来我们发掘市场比较重要的线索。
此外,3月下旬以来,我们对诸如矿山资源的钢铁品种、煤炭等公司的价值进行重点挖掘,这个组合仍然有上升的潜质。今年以来,可以借用2003年的思路,可能是结构性牛市、局部牛市的情况。
杨爱斌: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重点关心以下几个方面:国外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增长、物价水平高低,以及货币政策的松和紧。
在国际经济方面,我们认为,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负面影响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是这种影响还没有结束。主要体现在,过去发达经济体过度信贷扩张,未来将进入信贷收缩阶段。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我们跟踪的很多指标都显示经济正在往下走,比如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从今年2月份以来一直是负增长。在物价水平方面我们认为通胀最高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未来通胀还是会维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不会进一步恶化。今年央行一直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且执行力度比较好,这也是我们认为未来通胀不会创新高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会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也会逐步回落,这是我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一个基本观点。
黎颖芳:我们觉得经济是在放缓,只是因为有价格管制在,经济放缓程度和通胀回落的幅度可能低于我们原来的预期。如果价格管制真正全面放开,经济放缓程度可能会加大,因为我们判断经济中总需求会下降,假定真是那样,通胀随着总需求的下降也会加快回落。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债券市场带来一定波动,但是大的方向上,我们还是认为债券投资机会应该是逐步显现的。
对于市场比较关注的地震对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四川省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约是4.3%左右,震区占比不到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此外,关于南方水灾这个问题,在过去中国历史上比较常见,水灾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但有的年份对粮价影响也是有限的。今年的水灾刚刚开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目前还无法评估。从整个大的经济周期性来看,我们不会因为地震、水灾改变我们的分析框架。更多沙龙对话内容请见www.yunxiqiu.com相关专题,敬请关注。
(实习生刘睿整理)
沙龙主持:
本报记者孙健芳
沙龙嘉宾: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
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爱斌
金鹰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研究部副总监刘保民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宏观和债券高级研究员黎颖芳

- · “一对多”基金专户业务近期推出 | 2009-08-10
- · 基金热销与“自购”尴尬 | 2009-08-10
- · 中投首份年报出炉资本回报率6.8% | 2009-08-08
- · 首家金融产业基金成立 总规模200亿 | 2009-08-05
- · 下半年震荡成共识 基金表现开始分化 |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