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热销与“自购”尴尬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曾福斌 7月9日,华夏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仅仅发售3天,造就了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规模的冠军——认购金额逾247亿元。不过,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华夏基金从业人员认购金额仅为88.97万元,占比0.0036%。
其实,在如此高的规模中这一“自购”比例处于中等水平。位列销售亚军的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基金,在147亿元规模中“自购”更是仅有9902元。
这些仅仅是整个基金行业销售反差的一个缩影,也映衬出证监会要求基金销售“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适用性”原则陷入尴尬境地。于是导致基金业销售的奇怪景象:一边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劲爆销售,一边是“种菜的不吃自家菜”。
吝啬的“自购”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进入 “热销季”。
7月份结束募集的8只偏股型基金平均首募金额超过50亿份,创下今年新发偏股基金月度新高。
截至7月31日,今年新基金募集总额已经达到1863.63亿元,虽然还无法比肩2007年的6000亿规模,但这已超过2008年全年的水平。基金公司们为了赶乘市场上涨的顺风车,更深加紧了新基金的发行速度,7、8月份最新获批的基金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发行。
但是,就在各家基金公司大张旗鼓地进行新基金营销战的同时,另一组数据颇为扎眼。
根据统计,截至7月末,今年新成立基金中,各基金公司员工认购量平均占比仅为0.06%,而华富价值增长灵活配置、东吴进取策略灵活配置、上投摩根纯债、长城景气行业龙头灵活配置、诺安增利债券、友邦华泰货币6只新基金公司员工认购量均为0。
一边是基金公司在银行渠道和各大媒体极尽宣传、营销之能事,另一边是各基金从业人员对自己推销的基金退避三舍。
“真正懂行的人,谁买新基金啊?熊市买新基、牛市买老基,这是基本原则。”某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一语道出今年基金公司员工不愿买新基金的部分原因。
据记者了解,在这些新基金中,尤其是最近3个月的新基金主要购买者为个人投资者。多家基金公司表示,老基金申赎大致平衡,主要申购者为机构客户,散户较少。
“除了强制员工购买,员工购买自家基金会看公司业绩和相应的奖励。”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业绩不好的员工便不会购买,但对外销售则是另一回事。
由于购买自家基金需要申报,且至少6个月才能赎回,因此基金从业者一般是“要么长期投资,要么不投资”。
2007年6月13日开始,证监会规定允许基金从业者投资自己所管理的基金。由于基金从业人员不能投资股票,因此基金是其投资资本市场进行理财的最佳渠道。
但是,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曾对2008年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情况的调查显示,总体来看,凡是要求员工认购的公司,员工的人均认购量都很高;反之,员工的人均认购量都很低,有的公司甚至是零。
“如果部分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本着‘成熟的理念、理性的行为’都只认购那么区区少量的基金,又如何能够说动投资者购买基金呢?如果员工对于自己公司的基金都没有信心,对于自己公司的基金产品不认可,投资者的信心又在哪里呢?”王群航称。
谁的新基金
实际上,在基金销售过程中,真正起作用是基金公司的目标导向和银行渠道的任务导向。
当被问及什么新基金首发什么规模最合适时,多位基金业人士回答:100亿以下。但是被问及如果基金热销规模不断扩大是否会喊停时,答案更为一致:不会。
有研究显示,从2003-2007年,新基金募集一直是基金公司规模的最主要贡献方,也因此,基金公司尤其注重新产品的发行规模。
2008年,新基金发行遭遇寒冬连成立都成问题,而现在,一些基金公司发行偏股型基金的目标最低也要30亿,甚至有些基金公司定出了超过50亿、达到100亿的目标。
为了达到销售目标,今年上半年,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强制员工用刚下发的去年年终奖购买自家的新基金,还有公司对员工提出不同奖励等等。
“新基金发行数量很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公司领导的面子,也是公司的形象。”上海某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银行渠道则是以任务为导向。
今年新基金扎堆银行渠道。目前,建行更是同时托管了10余只新基金。对于同时托管多只基金的银行而言,各分行每周轮流销售各只新基金。因此,很正常的现象是,银行本周主推哪只基金,当周去咨询的投资者大多就购买哪只基金。
新基金拥挤银行渠道的现状使得老基金持续性营销难度增加,有新基金的公司更是抓紧在新基金上多分的一杯羹。同时,投资者对新基金依旧偏好,不成熟的投资心理使得基金公司更是“投其所好”。
由此形成基金发行尴尬中的恶性循环。
就此,国金证券基金分析师张剑辉指出,国外是有市场有需求才会有基金产品,而国内是拿着产品找市场,这一局面的改变有待审批制的灵活和销售渠道的多样化。
“适用性”尴尬
悖论的背后,其实更是基金销售“适用性”原则的尴尬。
2007年10月,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两文件重点提到基金销售的“适用性”原则。
其核心在于,基金销售机构在销售基金和相关产品的过程中,注重根据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销售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基金投资人。
不过,记者走访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多家支行网点,在问及基金投资时,各银行客户经理无一不拿出本行正在热销的新基金重点介绍。建行客户经理建议购买信诚优胜精选股票,理由是:该公司规模大业绩好。但事实上是信诚其规模和过往业绩都很普通。
而交行客户经理则重点推荐指数基金,认为上半年指数基金还可一搏,除了正在发行的易方达沪深300,这位客户经理则重点推荐8月才将发行的交银施罗德上证180治理指数基金。很简单,因为交银施罗德为交通银行旗下基金公司。
今年上半年,诺安、国泰等基金公司均出现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发行间隔不足2个月的现象,而这些公司市场部人士不得不在短期内向投资者轮番宣传风险收益特征迥异的两类产品。
于是,基金销售的“适用性”原则难能体现。
实际上,基金销售一直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今年6月初,证券业协会举办的基金销售业务培训班在北京开讲,主要参与者为证监会基金部人士及79家具备基金销售资格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负责人,而其中销售适用性再度被提起。
更有多年从事销售工作的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认为,现在热销的基金又将承受“热销之痛”,大量老百姓都在热销时进入,往往是高点被套。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一心卖基金,却只有少数几家基金公司能做到真正的风险提示,即在市场高风险期能够提示投资者赎回,“基金公司的强项是宏观和策略研究的能力,但是在公司降低高风险配置的时候很少能告知投资者。”

- · 金价创1180美元新高 专家预计或上1200 | 2009-11-26
- · 停航、滞航 “亿吨黄金水道”西江重负 | 2009-11-26
- · 工行国际化战略提速 全球现金管理业务开启 | 2009-11-25
- · 吉利、奇瑞加强与台湾同业联系 拟在台研发生产 | 2009-11-25
- · 戴姆勒与俄卡车制造商Kamaz决定在俄成立合资公司 |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