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王亚伟详述投资风格 坚持公募孤独(1)

订阅
2009-07-10
黄利明 曾福斌

  记者  黄利明 实习生  曾福斌  近日,针对近半年来媒体与投资者的疑问甚至质疑,华夏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王亚伟终于走向前台,公开面对媒体详述其投资风格与理念。

记者:基金经理越来越受到媒体与投资者的关注,华夏大盘精选等基金也常常成为投资者与媒体关注焦点,对此你怎么看待?

王亚伟:基金行业,老百姓的关注度高,具备娱乐行业的某些典型要素。我三年前就感觉到,基金行业将日趋娱乐化,事实的发展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基金经理注定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业绩好的,从业时间长的。

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经转做私募去了,我是留下坚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投资业绩也比较好,所以我受到广泛关注,并承担了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化功能也是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娱乐化的倾向也在客观上恶化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

媒体上有针对我的投资的质疑文章,有些不是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观地反映市场中存在的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我很理解。在某些行业,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喜欢到处发言,媒体可以报道得很热闹,但基金行业不同,在言论方面管理更严谨,尤其基金经理,职业特性要求他们少说多做,所以即使有质疑我也很少回应,以前和媒体朋友们沟通得不够,这方面首先表示歉意。 

对于各种质疑,我坦然面对。因为我没有任何违规的操作,不心虚当然坦然;其次还因为,有质疑说明有人关心你,有人关心总比没人关心好,尽管其中存在很多误解,但我不想去和这些误解较劲。我希望能够多一些理解,但如果理解不了我也无法强求。 

毕竟中国证券市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大家由于经历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对投资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很正常。也没有必要达成共识,投资上的问题,往往在达成共识后很快就会走到错误的边缘。 

既然如此,何不求同存异。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试图让每个人理解你、说你好根本就是徒劳的,还是顺其自然吧。在投资领域里,时间是试金石,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很多事情,需要留待时间去证明。 

记者:你的投资理念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不跟随大流,反映在投资中你会发掘并投资一些重组股、冷门股等,请你具体解释一下你的投资理念吗?

王亚伟:做投资要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适合自己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不管什么时候,要独立思考。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目前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区。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没有讲清楚还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见到听到的一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是在真正地做价值投资。他们做的只是贴标签,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给与他们投资方法不同的人贴上投机者的标签,给某些股票贴上价值股的标签,给其它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的股票贴上投机股的标签。 

如果只有买他们贴过价值股标签的股票才算价值投资者的话,这个门槛对我来说太高了,高不可攀。比如说,中国船舶和中国平安都是好公司,他们可能会在250元以上买中国船舶,在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只是因为这些股票上有他们贴上去的价值股标签。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错的只是这个市场。 

我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价值投资者。 

如果说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的话,那么我有资格说自己更接近于一个价值投资者,尽管我从来不愿把自己这样归类。从长一点时间看,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非价值投资来区分投资者,同样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某些中国信徒是失败的投资者,市场会这样来划分,残酷但很公平。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费尽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到头来业绩会说明一切。是否是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贴标签是没有用的。 

巴菲特经过研究,在8元买了比亚迪,这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8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而一旦价格高于未来预期价值了还去追,就属于投机了。 

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资实践去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对于会不会被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毫无兴趣。

记者:你管理的基金发掘、投资重组股成功率很高,是如何做到的?

王亚伟: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我投资重组股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通过这个选择策略,我现在成功率在60%左右。

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质疑的人花功夫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公开信息,也差不多能做出同样的投资判断,只可惜他们很少这样做。

在我们这个行业,出去调研也好,参加讨论也好,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课是没有资格提问和发言的,所以对于这类质疑我往往不知如何回应,因为我没有时间从ABC讲起。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