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次贷危机的三大赢家
房地产商等并非受益者
不少观点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及房地产开发相关行业和美国国库是次贷危机的受益者。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次贷”中略有受益,而“危机”给他们带来的仍是损失。
首先是房地产开发商。前期房地产行业的暴利,给他们带来了巨额收益。次贷危机目前的演变形势,使得房价持续下跌动力增强,加之未售房屋的积压,资金压力不容忽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国库。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红火,使得美国国库从中获得了不菲的税收收入,美国房地产税一般占整个政府财税收入的14%左右,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50%~80%。因此,前期房地产行业的火爆,的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随着危机逐渐加深,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市,刚刚签署生效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只是开始,后续的救市支出尚无法预料,房地产税收收入额显然比不上救市支出额。
美国公众和对冲基金是赢家
而实际的赢家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次贷提前消费的美国公众,一是提前觉察次贷风险,并在次贷上做空而大有斩获的对冲基金。
首先来看次贷款人,他们一般为低收入阶层,信用评分低于620分(通过信用报告记录的数据计算所得,用于衡量一个人信用风险的标尺)、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超过55%、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超过85%。低利率以及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使得他们愿意而且能够从房贷公司获得贷款购得住房,还可以通过不断增值的房产再次申请次贷以用作消费。
房价下跌后,无力还款的他们可以选择断供。在这一过程中,次贷款者在无需任何资金的情况下,通过贷款既获得了住房,又获得房价不断升值预期下的新的贷款用来消费,虽然最终有可能房产赎回权丧失,但是他们前期已经在无需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大笔的提前消费的资金。可以说,他们既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也是受益者。
其次,部分对冲基金也在此次危机中获得收益。据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Alpha》披露,收入最高的前50名对冲基金经理去年共赚了290亿美元。
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一个和美国现任财政部长同姓的基金经理,早在2005年便意识到抵押贷款类投资产品的价值可能下跌,并于2006年筹集了10亿美元,投资于次贷市场。截至2007年底,他所管理的基金从最初的60亿美元狂涨至280亿美元。让总部位于纽约的Paulson & Co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保尔森本人也获得了37亿美元的年薪。
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在此次次贷危机中也大赚一笔。2007年,他在做空次贷类证券中盈利29亿美元,而他的量子基金当年的投资回报率超过30%。
金融巨头活下来就是赢家
一些群体也可能会受益于次贷危机。
首先是美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从经济周期来看,美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期,但衰退至谷底便是新的发展机遇,对金融机构的需求依然强烈。此次华尔街巨头的纷纷倒下,为目前基本面较好,经营较为稳定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其次是残存的华尔街巨头,主要为高盛和摩根大通。就高盛而言,其与现任财长的渊源以及美国政府对华尔街激励挽救的态度,或许会在美国政府的大举救市行动中获得充足的帮助,渡过难关,而在其他竞争对手纷纷消失的情形下,能活下去的便是最大的胜利者。
摩根大通的特长之一便是整合不良资产,通过商业结构和管理层的重组后,再予以出售,实现“摩根化(Morganization)”。此次次贷危机,大量公司破产,产生了大批的不良资产亟待处置,为摩根大通提供了良好的收购时机和优惠的收购价格。
当然,随着美国几大投行的消失,美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一旦崩溃,中小金融机构和残存华尔街巨头面临的仍是灾难,因此,他们受益与否,要看美国金融业在危机下能否成功应对并走出困境。
- 华尔街危机可能导致全球大衰退 | 2008-10-10
- 房价下跌加剧华尔街危机 | 2008-10-10
- 揭秘全民健康志愿者行动三大亮点 | 2008-10-10
- 5家A股公司最像比亚迪 | 2008-10-10
- 5家A股公司最像比亚迪 | 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