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改打造中国增长新动力
新一轮土地改革,是中国最近10多年来专注于城市建设后的重要转向,是以经营土地为核心的“经营城市”告一段落后,盘活更广阔的农村土地等资源的战略之举。我们认为,新土改将深刻改变数千年来农民与土地的深厚关系,释放数十万亿土地财富,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催生中国经济结构的实质调整,引导投资流向,创造新型城市和产业发展模式,重塑城乡建设格局。
巧合的是,中国全面启动新一轮土改之际,也是华尔街金融风暴扩大之时,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虽然有美国政府高达85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但这可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危机的深层问题。即使加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七大央行10月8日同时降息放松银根,我们仍要做危机蔓延的更坏打算,承受全球经济由此步入较长衰退期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经济增长中贸易依存度超过60%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外需锐减,出口下降,中国要减少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冲击,唯有挖掘内部增长潜力,寻找回旋空间。重新扩大投资性财政支出显然是一个办法,近期一些政府部门就在呼吁上马一批新的百亿级、千亿级重大建设项目,试图重现10年前的财政扩乘数效应,但考虑到其收益边际递减之势,中国不能只执此一端。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当然是更理想的办法,这也是大势所趋。但在社保不够完善、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对未来预期不佳的中国人,绝不会像美国人那样透支未来扩大消费。何况城乡二元严重分离,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刺激内需尚需时日。
逐一排除各种可能后,要解决持续增长难题,就不得不回到改革开放的起点,从关系 8 亿农民的新一轮土地改革破题。具体怎么改,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幕前,胡锦涛9月底到安徽视察时明确告诉乡亲们,“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将会保持稳定,长久不变,同时也会“允许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这涉及中国新一轮土改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在个别地方事实上已开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将会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全面开花。而只要安排得当,中国有可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既守住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又激活土地经营的集约化效应,进而盘活包括2.4亿亩农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存量土地。这不仅会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市化提供新的空间,更会造就数万亿建设投资与财富分配的历史性新机遇。
我们相信,如此重大的格局之变,需要中央决策定调,各级政府配合落实,需要修改完善相关法规,明晰产权,让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存量土地盘活有据可依,以保障亿万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而不是在特殊权势集团的合谋下,把土改变成掠夺农民生存依托的残酷圈地。这样不仅无法造就中国增长新动力,更会打乱中国社会经济稳定结构,甚至酿成高风险巨变。
因此我们更期望,新一轮土改能够更充分遵循经济规律,更恰当运用市场规则,更全面体现公平公正。此前数年里,各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一手主导经营那些所有权不明确、实际价值很大但并没有通过价值体现的上十万平方公里廉价土地,结果多是肥了财政,富了“地主”,却苦了农民,害了买家。这种运行不够透明,权益分配混乱的模式,不应当在新一轮土改中重现。
千百年来,土地事大。新一轮土改将会使数千万甚至上亿农民,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宅基地置换。而当前中国每年就有250~300万农民失地,多年来累积总量约4000~5000万人,大型水利工程造成的失地农民估计也高达2000万,加上其他重点项目工程造成的失地农民就更多。这上亿的失地、换地农民,其基本生存和长远生计,都需要妥善安排和可靠保障。
唯有基本保障合理、身份转换顺畅,新一轮土地改革才能真正盘活宝贵的农村资源。给予农民更多权利转让土地,或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将会提高生产率并推进城市化。这在短期内将增加农村家庭的消费信心,刺激经济增长,长期还会鼓励农业部门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中国抵御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的能力,争取持续发展的最大可能。
- 凤阳:土地流转靠市场 | 2008-10-10
- “新土改”重构国民收入分配 | 2008-10-10
- 中国志愿者之路 --2008全民健康志愿者行动促进中国志愿者工作发展 | 2008-10-10
- 高辉清:金融风暴中的“泥菩萨” | 2008-10-10
- 龚方雄:监管滞后创新 泡沫难避免(中) | 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