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奥运”的道德思考
2008年8月8日,在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击缶而歌”、“巨型画卷”、“蓝色地球”等诸多作品,亦借力科技的力量,让世界为之惊艳;而此后的赛事中,从运动服饰、器材到场馆,也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技理念。
借助科技力量,发展当代奥运,本无可厚非;推进奥运科技与体育伦理的相互融合,却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大智慧。
人的奥运还是科技的奥运?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模拟试验: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短跑名将欧文斯一举夺得100米、200米、跳远3项奥运金牌。专家分析,如果他穿上现在的顶级跑鞋,在今天的塑胶场地比赛,那么欧文斯的成绩将可以打破现在的世界纪录。
如果说欧文斯的故事只是预测,那么本届奥运会上,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在游泳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连夺数金,则用事实证明了科技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由此,本届奥运会游泳比赛的主会场,“水立方”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座将美学与水分子结构完美结合的体育建筑,也是高新技术的结晶。不仅是场馆设施,它在裁判统计、电视转播等项目上亦吸纳了最先进的科技元素,而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保证奥运信息在全球顺畅、运动成绩日趋公平、奥运成绩屡被刷新的有效工具。
奥运与科技联姻,肇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使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的产品、奥运会衍生的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撑竿跳的夺金历史,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初,人们用木杆,当竹竿、金属竿取代坚硬沉重、没有弹性的木竿,撑竿跳高的成绩开始节节攀升;而轻巧并富有弹性的玻璃纤维、碳纤维竿的问世,则给撑竿跳成绩带来了戏剧性的突破——1963年,撑竿跳高成绩的提高幅度超过了以往20年的总和。
从此,人们开始折服于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并不断依赖技术手段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现代奥运,因科技的参与而熠熠生辉。
科技与隐性不公
毋庸置疑,百年奥运因为科技含量的提升而愈加精彩。然而,当科技因素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力量,转变为依据自身逻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恰恰是与奥运精神背道而驰的。
当尖端科技被迅速应用于奥运赛事,不仅使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成为可能,也导致了奥运竞技隐性的不公平。
例如,德国一家公司曾推出过一款装有电脑芯片的“智能”鞋子,内嵌的电脑芯片每秒可进行1万次运算,指令微型马达实时调整鞋垫的缓冲力,使其适应穿鞋人的体重、步伐和在特定运动环境下的不同需要;而在发达国家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帮助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连聘请教练员的钱都缺乏。
那么,科技对奥运的影响,应该界定在一个怎样的价值尺度?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认为:“科技与人性化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场馆建设如此,运动装备、专业器材的发展更是如此,科技最尖端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当奥运经济回归到以人为本,才能正本清源,回归充满人本关照和体育价值的奥林匹克运动。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纵观社会领域,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乃至道德滑坡、文化堕落等科技异化现象,无不源于掌握、应用科技的人。
因此,先进的运动装备、高科技的运动场馆、整套围绕奥运运行的机制,都是科学融入体育的表现,但只有当人类不断通过科技了解自己、挑战自我,才会做到竞技上的突破,也更符合公平竞争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 旅游业期待“后奥运”增长 | 2008-08-22
- 王府井:奥运后业绩潜力较大 | 2008-08-22
- 奥运商业前冷后热 | 2008-08-22
- 复杂奥运情 | 2008-08-22
- 陈剑:奥运之后北京房价依然看涨 | 200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