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经观电子刊物 > 投资者报

中国亟需积极财政扩大内需

  
作者:刘利刚
发布日期:2008-08-25
投资者报(刘利刚)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由第一季度的10.6%下滑至10.1%,预期下半年增长会回落至单位数字。经济适度降温,正是中央政府推行宏调的目标,但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可能使中国经济放缓速度超乎预期。

另外,虽然食品价格升势稍缓,但工业品出厂价跟随国际原材料价格飙升,通胀上行风险仍然存在。

货币从紧防通胀

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达11.9%,超过中国潜在的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通胀肆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7.9%,更显示经济有过热迹象。

根据资本供应(Asset,AA)-本地需求(Demand,DD)模型(简称AA-DD模型),当资本供应等于本地需求时,当地经济正处于暂时稳定的均衡状态(见图)。但在这短期的均衡状态下,由于产出可能异于潜在产出,而汇率亦会偏离其合理水平,产出和汇率将会逐渐变化,达到潜在的合理水平。中央采用不同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正是为了加快理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为使经济降温,缓解通胀压力,中央因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上半年,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14.5%提升至17.5%,相当于从银行体系提取1.3万亿元,约为流入外汇的66%。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发债,减少了因净资本流入而增加的货币投入5970亿元。银行亦收紧信贷,特别是有关房地产方面的信贷。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亦自年初开始加快,今年以来累计升值逾6%,几乎为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

在过热的环境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及汇率升值加快,可以缓和经济的增长过快,避免由偏热转向过热,并使生产及汇率回到合理水平。正如图中的第一步,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AA移至AA’,结果是本国货币升值(由偏弱的E*升值至E均衡),经济增长降温(由过热的Y*降至Y潜在产出)。

上半年经济放缓,正好达到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紧政策不放松

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2008年的确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政府既要为国内过热的经济降温,驯服通胀;又要避免因外围经济转弱,导致经济急速下滑,尤其是在下半年美国楼市及经济可能急剧恶化、金融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由于负财富效应及低储蓄,美国消费增长势必滑落,甚至倒退,恐怕这对中国出口的打击尤大。

全球经济放缓,外贸需求下降,即为图中的第二步:DD左移至DD’(需求下跌)。因此,产出跌至低于潜在产出的Y**位置,而汇率则会偏离至弱于均衡水平的E**。若出口急剧萎缩,可能引致经济增长急速下滑,城镇失业率上升,经济放缓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各界可忍受的范围。理论上,要避免产出急剧下滑,维持在潜在产出水平,政府可以放宽货币政策或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楼价升幅剧减,股市价格急跌,加上雪灾和四川大地震,以及近期华南地区的雨灾,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要求政府放宽从紧货币政策的呼声高唱入云。

但是,放宽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而汇率升值减慢,将加剧因外购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的进口通胀压力。

特别是中国现时的通胀压力,已渐由国内因素主导的食品通胀,转移到由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引起的输入型通胀。由于弱美元全球资源供求失衡,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因此这种通胀会因人民币钉美元而加剧。在准备金率高企和利率政策无效的情况下,以人民币升值来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实为最佳选择。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为了预防经济减速过甚,中国下一步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开支或减少税收,从而扩大内需。

增加投资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缓和外围经济的冲击,更可以针对长期经济发展,有计划地加大相关投资;针对各项灾害的灾后重建,政府投资显然必不可少,且这种投资亦可刺激经济增长。此外,增加运输基建等投资,加强政府对医疗、教育等的投资,更可以长远改善中国的竞争力。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另一范畴则是减少税收。若然能降低个税,可提升本地需求,尤其是私人消费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及减税提升本地需求,正是图中的第三步:让DD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由DD’移至DD),使生产提高至潜在水平Y潜在产出,汇率恢复均衡E均衡,舒缓进口通胀。

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既可填充外贸需求的缺口,也有助长远经济发展,更可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优化经济结构。中央既然不能更改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范外围经济下滑风险,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诚属可行之举。

中国亟需积极财政扩大内需

刘利刚

18

2008-8-25

投资者报(刘利刚)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由第一季度的10.6%下滑至10.1%,预期下半年增长会回落至单位数字。经济适度降温,正是中央政府推行宏调的目标,但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可能使中国经济放缓速度超乎预期。

另外,虽然食品价格升势稍缓,但工业品出厂价跟随国际原材料价格飙升,通胀上行风险仍然存在。

货币从紧防通胀

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达11.9%,超过中国潜在的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通胀肆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7.9%,更显示经济有过热迹象。

根据资本供应(Asset,AA)-本地需求(Demand,DD)模型(简称AA-DD模型),当资本供应等于本地需求时,当地经济正处于暂时稳定的均衡状态(见图)。但在这短期的均衡状态下,由于产出可能异于潜在产出,而汇率亦会偏离其合理水平,产出和汇率将会逐渐变化,达到潜在的合理水平。中央采用不同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正是为了加快理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为使经济降温,缓解通胀压力,中央因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上半年,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14.5%提升至17.5%,相当于从银行体系提取1.3万亿元,约为流入外汇的66%。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发债,减少了因净资本流入而增加的货币投入5970亿元。银行亦收紧信贷,特别是有关房地产方面的信贷。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亦自年初开始加快,今年以来累计升值逾6%,几乎为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

在过热的环境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及汇率升值加快,可以缓和经济的增长过快,避免由偏热转向过热,并使生产及汇率回到合理水平。正如图中的第一步,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AA移至AA’,结果是本国货币升值(由偏弱的E*升值至E均衡),经济增长降温(由过热的Y*降至Y潜在产出)。

上半年经济放缓,正好达到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紧政策不放松

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2008年的确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政府既要为国内过热的经济降温,驯服通胀;又要避免因外围经济转弱,导致经济急速下滑,尤其是在下半年美国楼市及经济可能急剧恶化、金融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由于负财富效应及低储蓄,美国消费增长势必滑落,甚至倒退,恐怕这对中国出口的打击尤大。

全球经济放缓,外贸需求下降,即为图中的第二步:DD左移至DD’(需求下跌)。因此,产出跌至低于潜在产出的Y**位置,而汇率则会偏离至弱于均衡水平的E**。若出口急剧萎缩,可能引致经济增长急速下滑,城镇失业率上升,经济放缓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各界可忍受的范围。理论上,要避免产出急剧下滑,维持在潜在产出水平,政府可以放宽货币政策或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楼价升幅剧减,股市价格急跌,加上雪灾和四川大地震,以及近期华南地区的雨灾,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要求政府放宽从紧货币政策的呼声高唱入云。

但是,放宽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而汇率升值减慢,将加剧因外购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的进口通胀压力。

特别是中国现时的通胀压力,已渐由国内因素主导的食品通胀,转移到由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引起的输入型通胀。由于弱美元全球资源供求失衡,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因此这种通胀会因人民币钉美元而加剧。在准备金率高企和利率政策无效的情况下,以人民币升值来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实为最佳选择。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为了预防经济减速过甚,中国下一步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开支或减少税收,从而扩大内需。

增加投资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缓和外围经济的冲击,更可以针对长期经济发展,有计划地加大相关投资;针对各项灾害的灾后重建,政府投资显然必不可少,且这种投资亦可刺激经济增长。此外,增加运输基建等投资,加强政府对医疗、教育等的投资,更可以长远改善中国的竞争力。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另一范畴则是减少税收。若然能降低个税,可提升本地需求,尤其是私人消费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及减税提升本地需求,正是图中的第三步:让DD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由DD’移至DD),使生产提高至潜在水平Y潜在产出,汇率恢复均衡E均衡,舒缓进口通胀。

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既可填充外贸需求的缺口,也有助长远经济发展,更可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优化经济结构。中央既然不能更改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范外围经济下滑风险,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诚属可行之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