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经观电子刊物 > 投资者报

政策调整要真正激发市场活力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7-21
投资者报(记者)过去 7 天,是牵动人心的关键一周。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宏观政策朝哪里拐,资本市场将怎样走, 7月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和17 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对此在做出明确解答。针对经济隐患丛生,我们期待政策变化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能真正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政策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相关利益博弈也特别复杂,这是中国发展艰难曲折之所在。特别是碰到今年这种天灾不断、经济问题并发的困难局面,有关政策调整很容易为了短期效果而走回头路。我们需要再次明确:市场,而不是政府,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

由此我们要审慎解读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其指向不应当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多干预或参与,而是要给公众以更多支撑,给企业以更多自由,让市场机制焕发更大创造活力,走出政策“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如何“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不是宏观调控部门单向判断,而应尊重现实需求,灵活应变。面对 35.7%的外汇储备增长和 7.9%的CPI 上涨,名义上从紧货币政策暂难放弃,但紧货币不等于继续简单收紧流动性,而是要控制货币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同时,要区分贷款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考虑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通过不对称加息等灵活方式,适当放松信贷规模,确保实际贷款,尽量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

同样,稳汇率也不是要放弃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而是要增强政策透明度,降低过高升值预期,并加强金融监控,遏制投机性资金异常流入和流出。调价格,更不是为了控制短期通胀而把价格管死,而是要在调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税收支持和财政补贴,确保企业正常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还要着重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市场竞争,减少不合理需求,放松不必要的临时价格干预,更多通过无形之手让价格理性回归。

如何“松财政、补穷人”,更是关系重大,容不得断章取义。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投资性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带动整个社会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但现在需要的松财政,恰恰不能是放任投资性财政支出再度膨胀,进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和煤电油运等经济瓶颈,而是要首先补穷人,即在财政支出的结构上,减少行政开支,控制投资支出,加大投入社会保障并补贴低收入群体,以解除公众主要的后顾之忧。

各方已经注意到,在应对此轮高通胀和低增长过程中,作为中国经济主体和微观单元的各类型企业,缺乏强大竞争力和足够灵活性,上半年盈利增长同比回落 21.2 个百分点,事实上既无法与欧美大企业相抗衡,也难以和西方中小企业拼创新。中国还面临严重的土地资源刚性约束和人口红利消失,因此更需要给企业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由此我们还期待“减税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中央领导 7 月初分头调研时发现,在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下,沿海数以万计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亏损、倒闭,上千万产业工人的结构性失业或转岗,出口退税的幅度和范围需要尽快扩大。上百万内向型中小企业,也需要减免过重税负,提高竞争力。此外,在 CPI 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目前2000 元的个税起征点也应大幅提高,以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引导内需、扩大消费。

我们始终认为,主动调整税收政策,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难题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检验政府是否愿意放权地方、让利公众、激活市场的关键所在。上半年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下滑压力明显增大,但财政收入仍然表现强劲。这就是说政府在减税负、保增长方面有足够实力和回旋余地,这也应当是推进既定税制改革、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时机。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硬着陆杀伤力巨大,相关政策调整就要努力推动来自市场层面的真实、可持续增长。为此在从紧货币政策暂难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期待相应的财政、汇率、贸易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共同激发中国的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