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金融危机余波
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对于流动性资金的注入,已经犯了反应过度的错误。除此之外,一些措施并没有依照惯例。尤其是美联储向投资银行开放了贴现窗口,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
贝尔斯登的失败,不禁让人回想起那些象征了早年金融危机谷底的大清洗,从1974年Herstadt银行的破产,到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毁灭。
然而,宏观经济的结局远远不止这些。此次金融危机已经大到足够引发一系列反馈效应,会在金融市场开始恢复之后仍长期持续作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美国尤其如此,因为消费者收入不足而且依赖房产,被夹在了周期性工资收入下降和房产及信贷泡沫破裂之中。加上房屋建设活动的急剧减少,整整78%的美国经济已经处于下降的风险。
因此,公司利润将可能远低于预期水平,尤其是标准普尔500(S&P 500)非金融板块中的那些公司。正如最近通用电气利润下跌所表现的那样,这种乐观主义在经济衰退的作用下,将为股市带来格外痛苦的反馈效应。
其次,对更广泛的全球经济的滞后影响。在全球化时期,世界经济已经因贸易、金融资本、信息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过去的五年半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的亚洲一直是全球需求和世界贸易迅猛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现在,全球商业周期已经发生转变,亚洲将很难与美国消费者的收缩脱钩。
第三,饱受打击的金融机构,很有可能将不得不应对额外的一轮压力。迄今为止,金融中介所遭受的打击主要来自与危机相关的信贷崩溃。但如常见的情况,随着实体经济需求方面的削弱,一次周期性的家庭和企业贷款质量的恶化即将来临。
第四,反馈效应也可能影响商品市场。目前,大多数人都深信大宗商品正处在一个永恒的“超级周期”里,其有限的供应增长无法满足中国和印度等商品需求大国的胃口增大。但是,2008-2009年全球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很可能下降,远低于过去五年近5%的平均增长速度,石油、基础金属和其他非食品商品的价格将很有可能出现一轮周期性回落。
第五,政策上对于此次危机的反击,将很有可能导致新一波再规范的浪潮。就像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公司会计丑闻爆发促使国会通过2002年的《沙宾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一样,美国的管理者们在重新修订金融市场管理法规方面似乎有着同样的决心。美国财政部已经为一场很可能是激烈且冗长乏味的辩论拉开了序幕。此外,另一个可能性是美国国会重写美联储的政策指令,从而加大央行对避开今后不稳定的资产泡沫所需承担的责任。
最坏的日子如今可能已经过去,但不要以为这种可能性就意味着实体经济、股市或者政治周期危机的彻底解除。随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一连串日趋强劲的反馈效应很可能将随之出现。此次金融危机的余波,将勾勒出未来数年的经济景象。
- 从经济指标反思金融战略 | 2008-06-02
- 因危机而生的设计 | 2008-05-31
- “嫌弃”散户?一位基金主管的机构拜访记 | 2008-05-30
- 基金短炒 后市观望 | 2008-05-30
- 中海基金股权拍卖内情 | 200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