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
“5?12”汶川大地震的经济影响若何?这是灾后人们常常想到且在当前比较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地震的消息刚传出,就有不少国际国内机构中的经济学家和观察家,对这场大灾难的经济后果和可能的影响发表了一些议论,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估。
目前,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次地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区域性的偶发事件,因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影响不会太大。理由是,受地震严重破坏和影响的一些地区,既非中国的主要制造业基地,也非中国的重要商业中心,且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内陆省份,四川这些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4.2%和2.5%,出口比重更是不足0.2%,因而,这次对四川一些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对全国经济影响可能并不大。
当然,这么一次震级极强的地震灾害,不可能不对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譬如,有研究机构发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的GDP中有20%源自农业,远远高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四川的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四川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其份额占全国生猪产量的11.6%。
根据这些数字,一些人担心这次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会进一步增加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强化2007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通胀率不断攀升的势头。不过,从实际地理位置上来看,由于受这次地震影响的主要地区,位于四川省北部相对贫困且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而不是四川的重要农业产区,因而可以较为放心地估计到,这次地震对全国农产品价格乃至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会太大。
重建拉动经济增长
汶川地震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的负面影响可能甚为有限。在今年年初我国经济增长已初露放缓势头的宏观格局中,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反过来可能会对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一些拉动作用。有专家预估,这种拉动作用可能会远远超过这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坏。
从近来各媒体的报道中人们可知,今年中央将投入700亿元重建受灾地区的医院、工厂、学校、商店和民房,并修复或再建通讯、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水坝和水处理厂,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当然,这次地震所夺取的数万生命,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和弥补的,且在地震中受伤以及失去家庭和亲人的人的精神损失,也是无法用以后经济增长的任何变量和数字来弥补的。
尽管如此,至少从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态势和未来走向来分析,在政府、民间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各方支持下,若有这些巨额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未尝不无正面效应。尤其在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呈放缓态势的宏观背景下,灾后地区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四川乃至全国投资的增长,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减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速率。
鲜血换来了良知
此次汶川地震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财产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这无疑是一场发生在21世纪初的大国难和人类社会的巨大悲剧。然而,经过这次巨大的不幸和极其悲惨的地震灾害,相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社会发展而言已经显示出来了“祸兮福所倚”。
灾难后的赈灾活动,极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使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华人空前的团结,并超越不同的信仰、价值观以及各种政治和宗教歧见,同为救灾献血、捐钱、捐物。加之,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军队和民众互相支持,媒体与救灾的现场人员互相配合,国内外媒体和救援人员互相协调,无不彰显了人性中良善和美好的一面,也使人们醒悟到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政府、媒体、官员和民众以及受灾当事人各自当做的事,当行的道。
单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破坏巨大的地震,虽有其极为悲惨和巨大不幸的一面,但也不缺少促使社会进步的成分,使当今社会中一些人性美德和良善价值扭曲现象得到了某种校正。
故此,我们今天仍然活着的人,不仅要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人感到悲痛,而且要真诚感谢在这次地震中不幸伤亡的人。因为,是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促使国人认识到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当走的路和当行的道。这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正面影响和价值,同样是无比珍贵和无法估量的。
甚久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对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性的复归、美德的弘扬和诚信的构建只是一些外在的“剩余变量”,或至多只是一些“边际”影响因素。然而,如果对人类社会世界近现代史略有了解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经济振兴,均与其民族精神形成和光大密切相关。
2001年,美国一位政治学和社会学家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ield)曾出版了一部甚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该专著的中心论点是:民族主义是导致经济活动一再趋向发展的决定因素。格林菲尔德这部著作中的一些见解,虽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但她的研究至少表明,文化精神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确有其巨大的潜在作用。如果从这种视角来审视这次汶川地震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一巨大悲惨事件中一些收获之处。
国难骤降,举世同悲;灾后反思,尚期儆醒。从上述角度认识和反思这次地震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也许更能告慰在巨震中蒙难的数万灵魂。
- 发改委 地震 灾后重建规划 启动 | 2008-06-02
- 台湾发生6级地震 | 2008-06-02
- 四川仍然需要志愿者 | 2008-06-01
- 敢于反思乃社会重建之基 | 2008-05-31
- 吾以设计济汶川 | 200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