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明“保增长”暗“调结构”
中国虽然金融领域所受的损伤较小,但是实体经济也是深受其害。对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瑞士信贷悲观预测为5.8%,国家信息中心乐观估测也仅为8%。11月的数据也显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发电量同比下降9.6%,意味着该月GDP增长很可能在5%左右。如果没有积极的宏观政策措施,2009年的经济自然增长也可能在6%左右。
迎战衰退,唱响了2009年中国,乃至于全球的宏观政策主基调。中央宏观调控的目标如果能较好地实现,GDP增长的目标将约为8%,CPI大约为1%。
历史回顾:政策的重要性
大萧条以前,主流的观点依承亚当?斯密的学说,认为市场是“无形的手”,会引导经济走向效率和均衡。面对大萧条的现实,25%的失业率,传统的经济学者仍然认为市场最终会自我恢复,经济也将繁荣。但是凯恩斯指出,“从长远看, 我们都会死去”。 过长的等待是毫无意义的。市场失效的时候,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或接近充分就业。
罗斯福总统同样也认同政府干预经济,采取了积极的宏观政策。主要有整顿金融,解决流动性问题,稳定人心;大量兴建公共工程,鼓励私人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一个重要的数据显示,罗斯福总统在1933至1939年期间,每年实施新政的投入占到GDP的6%。
我们记忆犹新的上次经济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形势也相应恶化。当时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兴建基础设施,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继续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就业的解决办法是“准市场化”的再就业工程,不是把下岗职工直接推向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下岗和内退等方式换取时间,等待经济再度繁荣。
现在,危机再次来临。形势变化飞速,令人难以适应。仅仅半年前,政府还在全力控制经济过热,现在已经全面转向保增长。
普遍认为这次危机的程度远超过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危机的难度也在加大。10来年的贸易发展,加入WTO,使得中国受外部影响也越来越大,危机的影响也愈大;而且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业的解决也会越来越市场化;曾经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的出口和房地产,呈现出负作用,一些基础设施和产能,比如公路、钢铁,总体上已经饱和、过剩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寻找;深化改革将遇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少。积十年发展之成果,中国的经济实力雄厚。政府手上筹码很多,资金比较充裕;财政、货币政策都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2009年的政策基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习惯了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来解决各种问题,即使现在解决不了,还可以等发展了再解决。现在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经济高速增长难以维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但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一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8%是难以被接受的。而且2003年至2007年GDP平均增速约为11%,2008年也在9%以上,如果2009年下滑过快,经济的急剧调整而导致硬着陆的后果将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政府、企业和居民普遍希望看到的是,2009年经济能够软着陆,经济增长能够“保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也是2009年经济工作、宏观政策的主基调。其中核心是保增长,而扩内需、调结构都是手段,服务于“保增长”。
“保增长”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具体目标就是2009年的一定经济增长, 而扩内需和调结构却是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因此,2009年的宏观政策也是短期的措施和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而政策的核心是围绕保增长,我们预计一些能迅速见效的措施, 比如财政政策会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有关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的见效周期过长, 要实现一个短期的目标,会有很大的难度。
《投资者报》认为,单纯的“保八”未必符合大众的利益。“保八”的目的是要维系就业。要通过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来促进消费,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反其道行之。 正如温总理指出,信心比黄金还要贵重。大众的信心靠什么树立?一个人要有收入才会对经济有信心,才会去主动消费。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只有通过就业,获取薪资,收入有保障,信心才有保障。单纯的经济增长,如果不能给国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也增加不了信心。
我们拆解了2009年的宏观政策,认为2009年的重点会在财政政策,财政扩张、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路会持续。货币政策主要是保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长期的调整目标不会有变化,但在短期内,会有所侧重。有保有压之中,“有保”的力度会加强,“有保”的行业即使在经济波动中受到影响,也会得到更多的扶持。而“有压”的力度会减弱,除了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的控压力度会较以前有所减弱。
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行业,近几年房地产价格飞涨,房地产行业发展也很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达10%。2008年以来,政府基本在严厉打压房地产泡沫。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购房贷款和房地产的税费都一度趋于宽松。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柯睿思:金融危机长期影响尚不明朗 | 2008-12-31
- ·戴乐娜:卡夫在华继续两位数增长 | 2008-12-31
- ·鲍尔:奶粉成份更透明 |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