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广汽本田理念S1正式上市。作为第一款由合资企业打造的自主品牌轿车,理念品牌背后的行业性含义远远超过了其他产品。
面对理念这样一个品牌,汽车业内、媒体乃至政府有关部门的反应也是相当复杂的,毁誉皆有。反对者认为,这是“伪自主”,是跨国车企钻中国政策空子、低价扩充市场的新招数;而支持者则认为是提升中国汽车自主研发实力的捷径,并要求其他合资车企效仿。
关于理念的争议是从2007年 7月份开始的。当时的广本虽在经济效益上如日中天,但产品线单薄、研发实力有限的弊端已经显现,并已成为广本的短板。于是,当时广本提出要从“生产工厂”向“现代企业”转变,主要举措就是要成立100%归属于合资企业的研发公司,打造100%归属于合资企业的产品品牌,即所谓合资的自主品牌。此举后来赢得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到其他合资车企。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对于这些非议并不放在心上,他认为,理念的最大意义是培养了研发人才队伍、建立了研发体系,为将来“能够开发出像雅阁这样畅销世界的车型”打基础。而日本本田株式会社社长伊东孝绅则把此事归结到了精神层面,他表示,“本田是个强调梦想的公司,而广本也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利”。
不管怎样,在纷议了3年半后,理念S1终于上市销售了。姚一鸣希望外界对于理念的关注点能够放在S1产品本身上,因为,最终评价车好坏的,还是消费者。
产品本源
姚一鸣并不回避理念S1是在本田现有产品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的。
对于这点,姚的观点非常坦诚。他表示,广本成立12年,确实学到了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在本田海外十几个工厂中生产品质是最好的,但在研发这个领域,广本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这次,理念S1是从零开始的,可能距离理想中的自主品牌发展目标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但“理念S1迈出的这一小步,已经是领先于他人非常重要的一步”。
这不是广本一家的问题。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的合资车企里,都还仅是生产工厂,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研发体系。而开发一款全新车型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没有3到4代产品研发的积累,是很难在研发上做到得心应手的。
姚一鸣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自主品牌还是应该依托合资企业的实力。为此,理念S1的总体思维是“源于广汽本田,延承本田世界领先的品质和技术基因”,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改进。套用广本的话说,理念S1与本田品牌“技术同步、品质同源、服务同网”。理念S1的发动机、变速器就是与本田飞度一样的。
这句话也可以被进一步解读为,以往合资企业形成的品牌溢价都被外方拿走了,而有了自主品牌后,中方也就可以共同享有这一企业品牌溢价。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理念S1这样一款车,广本进入了一个以往没有深入的细分市场——价格在6万到8.5万元的中低端经济型轿车市场。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整个经济型轿车市场容量达到198万辆,而理念S1所在的细分市场就达到了140万辆。可以预计,在2到3年后,这一细分市场的容量就将超过200万辆。
广本缺乏这样的产品。这导致了广本在三、四线城市拓展乏力,理念的上市,也直接促进了广本销售渠道的进一步下沉。因为,在那些市场,诸如自主品牌的价格、合资企业的品质技术之类的卖点,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姚一鸣说,广本立志把理念S1打造成为符合中国消费者审美观、价值观的新基准国民车。
双管齐下
理念S1的上市,将广本带入双品牌时代。这是机会,更是挑战。
姚一鸣认为,“从一条腿变成两条腿,走起来会更加扎实和稳健”。目前,理念与本田是并网销售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选择分网销售,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对于广本来说,除了理念之外,另外一个新增长点将会是新能源车。此次的上海车展上,广本的主要亮点也是新能源车。
在日本本田社长伊东孝绅看来,混合动力车是目前较为现实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因此,广本的新能源之路也会从混合动力开始。据悉,此次车展上,广本将会宣布其在混合动力方面的规划和主张。
目前,有望导入广本的混合动力车型有本田CR-Z、飞度混合动力版等。但从东风本田并不成功的混合动力版思域来看,广本若想在混合动力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要采取更为激进的价格和市场营销策略。
- 广汽丰田:体系发力 2011-04-16
- 东风本田:厚积薄发 2011-04-16
- 本田:稳中求变 2011-04-16
- 广汽北上接洽河北客车企业 2011-03-29
- 换股合并广汽长丰 广汽A股9月底上市 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