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向来以稳健著称,并不以规模和速度见长。然而,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本田该如何自处?继续稳扎稳打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持续下跌,而高举高打又不是本田的性格。
本田也开始注重在中国组建研发团队,针对中国市场研发新车。更值得注意的是,广汽本田自主品牌理念的上市,意味着本田在中国市场开辟了一个新路子。这会是本田求解中国新课题的答案吗?
50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本田进入美国,目前年销量已超过120万辆。在中国,本田如何复制曾经的成功?
平稳
2010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单,可用平稳两个字总结。当年,本田实现销量同比增长12.2%,达到近65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本田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的总产能。
从本田的全球销量结构来看,中国市场已经超越日本本土市场,成为其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以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有限车型来看,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然而与同行的横向比较,本田步伐稍显滞后。2010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到十年以来最低的3.6%。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本田对市场的评估趋于保守。然而,中国市场在2008年之后突然“井喷”,这令一向坚持“销量大于产量”的本田多少有点措手不及。尽管迅速调整决策,在中国市场加大投入扩充产能,但去年乃至今年的销量目标仍然受制于产能,仅为73万辆。
按照调整后的策略,广汽本田于去年5月扩充早就准备好的增城工厂产能,今年下半年将达产。东风本田第二工厂也在去年11月奠基。在这两家合资公司,本田目前一共投放了8款车型。以此衡量,去年的销量业绩不算少。
然而,除了产能限制之外,两家合资公司同时面临车型短缺的难题。雅阁和CR-V分别得到市场热捧,但后续车型表现差强人意。这表明,本田必须尽快想办法在扩充产能的同时,尽快推出适销对路的新车型。
为此,本田中国在今年初组建了一个新的技术团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涉及新车型。与此同时,广汽本田自主品牌车理念S1已于4月17日正式上市,标志着这家合资公司开始有了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
此外,本田今年继续在上海车展展出其突出的混合动力技术。本田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向中国市场引入CR-Z和Insight这两款混合动力车。一旦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走向趋于成熟,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有望占据先机。而搭载这些技术的本田车型,在美国市场已经得到过检验。
对于本田而言,美国市场有着特别的意味。50年前,本田当时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公司进入美国。如今,美国市场的年销量占据本田全球销量的1/3。在本田的车型序列中,有许多经典车型诞生或与美国市场密切相关,譬如雅阁、CIVIC以及专门为美国市场研发的讴歌系列高档车型。
求解
现在,这些车型均在中国市场有售,但中国市场的销量仅是美国销量的约一半。本田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已有约13年,在美国市场则精耕细作了50年。先后在这两个市场的投入和产出,符合本田一贯坚持的小投入、多产出、滚动发展的企业发展模式。
然而,一旦中国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井喷,就将对本田的固有模式形成极大考验。在有需求的地方生产,这同样符合本田的企业特性,但当前无论是产能还是车型投放,本田都在中国面临切实而迫切的考验。
在美国,本田通过在美国本土研发,推出了畅销的雅阁。CIVIC和奥德赛等车型,也都针对美国市场进行了颇具针对性的研发。这是本田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今,竞争对手们在做的正是本田曾经在美国做的事情。通用等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本土研发的新车型,丰田等日系同门不惜投入巨资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在这个突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市场,反应快的往往抢占先机。
快恰恰不是本田的长处,稳才是。刻意追求规模从来都不是本田愿意做的,在一定规模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才是本田的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顺其自然,相反更要求本田在本土研发上下功夫。
相比扩大产能,研发的本土化更迫切,难度也更大。本田认识到这一步,因此在中国组建研发团队。甚至早在三年前就决定帮助合资公司成立研发公司,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
然而,本田如何复制在美国的故事?在中国,是否也会出现专门针对中国研发的新雅阁?奥德赛在美国市场推出前,本田的研发人员走街串巷地搜集消费者信息,这样的场景是否也将在中国重现?
本田并不缺乏成功的海外市场经验,但是在中国,这将是另一番全新的体验。不刻意追求规模是本田的既定策略,但是在一个规模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如何做到规模和效益的更有效结合,这对于本田是一个新课题。求解这个新课题,或许需要本田在全球范围内尽快进行重心调整和资源调配。
- 广汽本田:进退之间 2011-04-16
- 东风本田:厚积薄发 2011-04-16
- 组建研发团队本田产品新策略启动 2011-01-29
- 广汽收购五羊本田 拟建电动摩托车项目 2011-01-05
- 东风本田自主品牌年内启动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