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的就是科研项目,这是教育部排名的硬件设施,没有这些量化的考核标准,还怎么招生?”对于媒体所曝光的高校驻京办同样存在腐败和“跑步(部)前(钱)进”的行为,东部某高校驻京办主任肖文凯显得十分淡定。
“现在的媒体都只看小的,不抓大的。”肖文凯认为,无论是高校驻京办还是各地驻京办,都是体制内的产物,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
随着南昌大学的“博士门”事件和武汉大学“贪腐门”事件的曝光,大学驻京办开始进入了公众的眼球。
如今那些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大学驻京办纷纷变身 “校友会”或 “”,肖文凯也刚刚被暂调回学校以避风头。
项目攻关
“每天闭眼、睁眼几乎都是项目,这个催,那个问,有时候真的很烦。”
55岁的肖文凯在北京已经呆了快10年,头顶上的光环闪耀得让人羡慕,中文系教授、博导、后勤部部长、驻京校友会联络人等。但对他来说,这些光环只会让自己迷失在一座看不见的“围城”里。
随着高校竞争越演越烈,除了安排正常接待外,一些重要的课程和科研项目,以及申报的博士点和国家进步科技奖等都需要他亲自过问。
按照肖的学校规定,拿到一个国家教学名师的头衔或者争取到一个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除将其聘为特聘教授外,还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天两头就来人,交给下面办吧,有时办不好,人家就觉得你没尽心,办好了自己倒累坏了。”肖文凯说,仅一个特聘教授的头衔就要比普通教授每年工资多出近一倍,为此走关系的人特别多,说白了都是利益在作祟。
肖始终认为,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应当回归教育与学术本位。其次才是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平衡教育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实行以学者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管理。然而,自己却早已身不由己。
“就算你授课打分高,词学专著也是专业必读书目,那又怎么样,只要没有国家级科研项目,职称一样上不去,到时候影响的不单是收入,更重要的还是个人的面子。”肖文凯笑道,文人一般都比较自负,但现在的学校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不随大流已经行不通。
2006年,肖的学校要申报两门重点学科,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最后却卡壳了。一问才知道,有同类学校也在申报,教育部某部门审批人是该校校友,优先考虑对方了。后来学校领导方面急了,给肖文凯下了死命令,让他想尽办法也要争取到一个名额。
“如果是重点院校,像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南大等,入围率和申报成功率都较高,而地方院校能申请下来的比例相对要小得多。”肖文凯说,自己辗转几手,从一位老校友那儿才联系到教育部的另一部门负责人,并以学校名义,送去了5万元审批费,最后协调了半天,总算申报下来一门。
“这些已不仅关系到政府部门的投入,还涉及学校的办学政绩与荣誉,更重要的是除了影响生源外,硬件设施一旦成熟,能跻身为国内前十的高校,每年还可以获得地方和教育部的12亿元人民币的重点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开始的“211”工程,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授、博士、论文、获奖等数量作为考核学校的硬指标。学校分等级,教授分等级,学科也分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而“211”学校则会有数以“亿”计拨款倾斜。
资金命脉
中国教育拨款分散掌握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而拨款的主要方式是项目制,即申报项目,审批通过立项后拨款。然而这种拨款制度,要求高校必须长期建立与掌握财权的部门的良好关系。
此外,985高校与211高校的校领导任命,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其中,985高校的书记、校长往往是副部长级,而211高校的书记、校长则是正厅级,所以往往会比地市级政府位置还要高。因此,各地学校设立驻京办,对口联系教育部门,对及时理解上级部门的指示,以及汇报办学成果,都有很大的重要作用。
“你见过哪个部级领导‘跑步(部)前(钱)进’?”肖文凯说,逢年过节送点小礼品,跑跑对口部门和部委,请吃饭、旅游啥的,这些就只能交由驻京办来处理。
肖介绍,驻京办办事处处长有时候由本校的后勤部人员出任,也有的是由各地驻京办里的官员或者副手退二线后来任职,因为那样人脉更广,办事也方便。
东南部某大学副教授刘龙涛表示,许多老师都和驻京办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他们比较活络,好的项目基本都从那里出来。
“外界都传大学老师有钱,实际大学讲师一月才3000元,而副教授就多500-800元,钱都是做项目赚出来的,”刘龙涛说,“国家社科办有规定,手持项目者,无权再申请新项目,必须等项目结题。所以申请的时候一般都是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项目一起申请,最后总会中一个。”
刘龙涛介绍,每个项目的经费都不一样,并且还要刨去学校所收的3%-5%的科研管理费,多做才能多得。一般项目经费只有1-2万元,只有国家级和重点省级项目的经费才是大头,一般有15-30万元,并根据项目大小批下的经费也不一,而且学校还会拨一部分款项。
国家社科办网站显示,仅去年全国社科基金项目受理机构就接到14万种材料,项目资金达4亿元人民币。
肖文凯对此并不否认。他笑言,自己也是这么过来,一份申请书要写15页,仅课题说明就要写5000到8000字。
“排队申请项目的讲师和教授多,要想多做项目,多拿钱,就要想办法走关系。”肖文凯说,这时驻京办就成“首攻阵地”,每年3-5月是高峰期,一直到6月立项前,送啥的都有,想着法子塞给你。最后项目和经费下来了,你还要学会“买发票”报销。
“上北京次数多,照面打得多了,事情也就好办多了。”肖文凯表示,经常是上午来了,下午就走,有时一个月去几次,关系好了,还会有 “意外收获”,能去外地走走穴什么的。
“项目下来了,你还要再来打点,不然以后谁还关照你。”刘龙涛说,为此学校内部有流传,“只要北京去得多,钞票项目一样多”。
变身“校友会”
除正常接待外,肖文凯还要在平时的广泛联络过程中发现信息,记录信息,然后或以书面材料形式,或口头汇报。如获知教育部有意向在部与部之间和学校搞部部共建的信息后,马上写建议,将有效的重要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校领导,以供参考,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分布在京的校友,把学校推介出去,并吸引一些关键性人物做一些有利学校发展的事情。
“一般我们都是联络在京比较出色的校友,或者其他高校同类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横向合作,重点是在职能上、工作上能够吸取一些好的做法。”肖文凯说,说白了也是一个名利场,你混好,自然找你的人也就多了。
肖文凯的办公地点在西城区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里,位于A栋13楼。这是一个大复式开间,整个房间布置十分典雅,进门处XX大学字样在灯光的衬托下十分显目。
办事处里有6个人,除1名副职外,还有两名司机和3名工作人员。主要应付日常的外联、接待、校友联系和招生等。房子是2003年时买的,为了更好地推广学校形象。
“办事处就这套房子和两辆车,全是学校的资产,没有其他任何物业。”肖文凯强调,主要还是用来接待和联系校友和招生培训等工作。
肖文凯的办公室在房间最里端,收拾的很干净。一张两米的办公桌,桌子摆放着些文件和一本未看完的书籍,深红色红木书柜里塞满了各种书籍和著作,书柜的正上方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挥毫的“难得糊涂”四字,临窗的空地上则摆着两盆绿萝。
肖文凯说,平常空闲了最喜欢看书,那样比较清静,虽然看不了多少,但自己毕竟是个老师。
“大学驻京办相对地方驻京办还是单纯一点,毕竟还沾了点书卷气,而且现在我们也改名了叫校友会。”肖文凯说,学生和校友不那么乱,也容易接触,也没有接访任务,只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预防小部分头脑发热的学生出格而已。
近日,学校觉得外面媒体风头太盛,要求肖文凯暂时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临行前,肖文凯打来电话说,“其实高校驻京办很常见,无论叫还是校友会,它都是体制内产物。尤其是在985高校、211高校之内非常普遍。”
(文中应采访者要求肖文凯、刘龙涛均为化名,《驻京资讯报社》社长李罡等对本文亦有帮助)
- 保障房大规模入市尚等时日地产调控政策苦撑过渡期 2010-10-15
- 国美大选:谁是赢家 2010-10-15
- 企业闲置土地一年禁止拿地,更大意义在于表态 2010-10-15
- 住房保障大跃进,缓解楼市调控后顾之忧 2010-10-15
- 权贵资本主义催生中国富豪数大跃进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