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泡沫泛起政策由总量转向结构
孙健芳
2010-10-15 21:41
订阅
孙健芳

  进入10月,全球开始策划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货币战争甚嚣尘上,汇率市场剧烈波动。在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下,导致跨境逐利资本流向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的新兴经济体,使新兴国家股市、楼市、大宗商品价格日益高涨,形成大量资产泡沫。

泡沫已经传至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三公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940亿美元,达到2.648万亿美元,来自境外资金明显增多。

与此同时,国内的通胀预期也突然加强。潘向东是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他在国庆节后的第一篇研究报告题目是《接受通胀》。

中国经济似乎正在走向“内外夹击”时刻。

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举行,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定调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走向。本报多方了解获知,政府和经济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针对经济中仍不断出现的结构型问题,政策调整不再倾向总量性调整,而更侧重结构性调整。

泡沫表里

资产泡沫重新泛起是世界各国比拼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

10月5日,日本央行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英国、欧洲央行也加快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应声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缓慢复苏、温和通胀和资产泡沫泛起是当下全球经济的特征,这是货币政策在经历复杂传导之后对经济的真正影响。”国泰君安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

国际量化宽松政策并非国内通胀预期加强的唯一原因,2009年中国信贷投放达到9.59万亿,2010年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955亿元,截至目前累计贷款额达到人民币6.3万亿元,这导致国内市场流动性一直比较宽松。

下转05版

上接01版

  “印的钞票多了,地产和房产的价格就涨了。”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张化桥撰文指出,他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泡沫不会因为政府的调控而破裂。

突袭而至的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给国内原本清晰的经济形势抹上一层迷雾。“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比较迷惘,对经济形势有些看不清楚。”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大家看不清楚主要针对国际形势,比如全球货币政策放松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汇率和外贸政策,这又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

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很清楚,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的降低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在降低,已经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10%和“十一五”期间的11%左右降至现在的9%左右,他预计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2%左右,四季度在8.5%左右,全年在9.8%左右。

政策逻辑

市场迷惘的不仅仅是变幻莫测的国际政策和国内形势变化,更多的是来自全球量化宽松政策下中国的政策应对。

“对于全球量化宽松,国内有两套应对逻辑,一种逻辑是境外在量化宽松,我们政策也要宽松一些,否则就吃亏;另一套逻辑是国际量化宽松,为了保证本国资产价格稳定,本国货币政策要相对紧缩一些。”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孙稳存分析。

通过汇率调整应对通胀就是前一种逻辑。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资金流入已经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元兑人民币已经突破6.66关口,境外人民币远期市场预期一年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接近1:6.51。

但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明确强调,汇率改革并不等于人民币升值,将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给热钱提供持续套利投机的空间。

“外管局这种做法是对的,如果升值速度越快,境外资金就会预期有同样的升值速度,资金流入更快。”赵庆明说,他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汇率政策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汇率政策调整不仅仅考虑国际形势,还考虑国内产业政策。

相比汇率政策的被动狙击和含糊应对,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调整是主动和明晰的。

10月13日,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差别调整准备金率,上提0.5%,为期2月。

“央行此举目的之一是对冲较大的到期资金,10月份央票到期量较大且央票发行比较困难。”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表示。此外,中国9月新增外汇占款2895.65亿元,较8月的2429.77亿元环比增长19.19%,央行必须采取一些政策进行对冲。

董先安计算这次差别调整准备金率回笼货币上限约2200亿元,影响可贷资金量约1.1万亿元,不过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市场流动性,因为这种上调已有先例。

今年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是因为经济过热的风险大于经济下滑的风险,或是因为面对不太确定的局面央行更倾向使用数量型工具,此轮央行政策调整则倾向于后者。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比较喜欢的数量型工具还有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高盛对商业银行的监测显示,9月份贷款额曾一度达到比6000亿更高的水平,此后由于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和银监会的季度末贷存比要求而有所压缩。

结构性调整

对于目前的政策调整,祝宝良认为更多是结构性的政策调整,即在整体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根据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政策调整。

这些调整在今年已经发生多次,如4月份为了抑制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为了严控高耗能项目,政府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针对地方投资中的不合理的情况,政府开始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祝宝良还指出,下半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不会改变,财政政策继续以积极为主,货币政策以稳定为主,总量政策基本上维持不变。市场理解财政政策积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力度不减,货币政策稳定是实现年初目标并保持相对稳定。

政府对通胀干涉也是一种结构性调整,潘向东认为,中国政府对通胀的态度和政策措施更关心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关心CPI),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在短期内似乎通过行政的手段更能见到效果。一个国内粮油巨头员工就告诉记者,发改委最近找他们开会,要求对小桶食用油的价格维持不变。

在上述政策调整之下,市场普遍认为短期之内国内通胀将造成大问题,就9月份CPI数据,瑞银证券预测会达到3.5%,中信预测会达到3.6%。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