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大群:“智慧的地球”在行动
他思维清晰,逻辑缜密,表情丰富,笑容亲切;他形象地解释着他所理解的当今世界体系;他看起来和他的公司一样充满了智慧,而绝不是一个刻板的布道士。他说,作为一家把“思考”作为立身之本的百年企业,IBM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科技趋势、社会进步和世界发展的独特视角。早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IBM已经看到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矛盾,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落后的管理模型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一日千里,另一方面,我们很大程度上仍然在用已经过时的模型管理着世界。在这一矛盾作用之下,危机的出现绝非偶然。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运行模型。
这就是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解释的 “智慧的地球”(SmarterPlanet)计划的诞生背景。2008年底,当IBMCEO彭明盛首次抛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时,不少美国人认为这个宏伟的战略可与1995年克林顿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同样是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以至于这一概念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高度兴趣,尽管当时也有人怀疑这是为了抢食美国787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应景之作,但一年来“智慧的地球”所引起的全球反响,再次印证了这家公司改变未来的巨大能量。
在过去若干年中,IBM不断向商业世界抛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理念,从“电子商务”到“随需应变”,从“创新”、“全球整合企业”乃至今天的“智慧的地球”,这些概念无一不为市场提供了深刻洞察力和新的思维方向。“技术已经就绪。现在,唯一限制我们的就是想象力和行动的决心。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今天的行动将影响今后十年的成败。”钱大群这样说。
修补过去,不如面向未来
经济观察报:能否谈谈“智慧的地球”这个计划?
钱大群:过去大半年来,这个愿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尤其在中国,包括政府官员和很多企业家,都表达了对这个愿景的认同。
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纷纷拿出了振兴计划。显然,继续去做重复性的基础建设,可能会对经济的成长有帮助,但这只能是一时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1990年代日本遇到经济危机时,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建高速公路,可以带动交通、水泥业、建筑业,并起到短暂的刺激作用,但第一次有用,第二次有用,第三次就起不到真正的刺激作用了,这个法宝很快就失效了。为什么?因为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修好了,但没车跑,对经济活动没有持续的促进效果。本质上,这种重复式、修补式的做法,并不能促进经济的真实成长。中国倡导调结构、促转变,我认为就是看到了这个问题。调结构、促转变只是一个目标,要做到还是很难的,总要有个具体的途径。
我们的“智慧的地球”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路:我们可以聪明一点,既进行基础建设,又不是简单修补,既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又能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促进经济转变的过程,比如说解决气候、碳排放、新能源、看病难、看病贵、金融风险预估等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和思路,而是果敢地投资新技术、新思路,鼓励新产业、新模式,那么就能够把解决现实问题与促进经济转变结合起来。
经济观察报:这其中的“智慧”究竟指什么?
钱大群:所谓“智慧”,就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前沿。
今天的IT产业处在一个新的起点,标志就是新的基础设施的出现。当年是互联网,现在是物联网。现在全世界每一个人分享的芯片数量都很多,上面的数据很多,成本非常便宜。到2010年末,地球上的每个人平均拥有的晶体管数量将会超过10亿,共有40亿部移动电话,一万亿互联在一起的物体。明年的某个时候,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会突破20亿大关。互联网与物联网不断融通在一起,大量的信息可以随时被获取并收集起来,互联网得到这些信息以后,在后端进行高速的处理,及时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甚至智慧,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把人类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整合起来了,这里蕴含着多大的能力,多大的可能性?你不想运用这些能力吗?有什么系统不能变得更智慧呢?
经济观察报: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吗?
钱大群:在斯德哥尔摩、新加坡,很多个城市都开始建立 “智慧交通”,让人们在路上可以随时主动观察到交通的流量,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从而进行疏导。所以在斯德哥尔摩,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四吨,而美国的数字是二十吨。这个“智能交通”就是把人们所感知到的信息连接起来,不仅使得交通很通畅,而且能够降低能量的使用和消费。所以,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建设很成功,被评为“欧洲绿色首都”。
再比如医疗方面,现在去一家医院看完病,如果再去另一家,所有的检查、病例都要从头再来一遍,这就是浪费。到2012年,加拿大政府将为一半以上的人口建立电子病历,健康信息跟着人走,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的成本,而且能大幅度提升医疗质量。我们在中国也做了大量医疗领域的工作,已有了多个成功的实践案例,这证明在中国实施“智慧的地球”,条件是成熟的。
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机会?
钱大群:很明显,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平坦”。这是一个全球整合的时代。在整合的过程中,无论资金、人才或产品的流动都已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联系密不可分,没有地方可以独善其身。今天,我们还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难题:气候变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等。未来中国的位置在哪?我们认为中国必须处于这一转变的最前列。中国应该冲在最前面,因为中国发展最快;中国也必须冲在前面,否则就不能解决其所面对的若干复杂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把现在这个时代比喻成湍流,你要么取得巨大的成功,要么落后,全看今天的决策是不是明智,行动是不是果敢。
经济观察报:你对中国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钱大群:可以从三个思路入手。
第一,城市建设。如今,全世界的趋势都是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这方面,智慧的信息科技可以帮上大忙。比如,纽约市警察局跟IBM合作,广泛收集罪案信息,并用智能化的方式予以分析判断,不但利于案件侦破,更可以分析犯罪行为模式,预估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而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大幅度降低犯罪率。
第二,“两化”结合,振兴传统产业。中国IBM曾经帮助一家世界级的航空公司做了一个飞机货运装载优化项目。飞机起飞的时候,它的货物装载越合理,就越省油。我们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开发了一个智慧的系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确定飞机货物的装载方案,使得起飞时油料最节省。这样下来,一年可以节省上千万美金的油料。这就是信息科技与传统的航空货运业相结合所发挥的巨大威力。
第三,创造和促进新行业。这方面,新能源是一个典型。前不久,IBM与新奥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智慧能源服务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产业,将来它可以把一个企业、一个工业园区,甚至一座城市的能源供应都包下来,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客户缴纳综合能源服务费用,而能源服务提供商通过智慧的能源系统,以最优化的方式来向客户提供能源。对客户来说,可以比以前节省成本;对能源服务商来说,它运用先进的新能源和信息技术,可以找到最优化的供能方案,不但能够获得利润,而且能够降低碳排放。
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握住IT的这次变革,用技术、用智慧找到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智慧的中国”
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的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钱大群:刚才所说的同样适用于企业,甚至主要是针对企业。因为不论什么政府政策,落到实处,还是企业在实施。企业做得好,国家发展得就好;企业转型成功,国家促转变的战略就成功;企业行动快,国家就领先。
我们每隔一两年都会针对全世界的CEO做一个访问。2008年我们访问了一千多个CEO,问他们未来最成功的企业是什么样的?这个访问不是问卷,而是面对面的。得出结论是,未来成功企业应具有的特质是五条:渴求变革,创新超乎客户想象,全球整合,彻底的业务创新,真诚。我觉得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认真思考自己的企业如何在这几个方向做得更出色,特别是怎样利用智慧的信息科技来达到自己的转型和发展的目标。想清楚了,就必须有行动。还是那句话,在今天这样激烈变化的时期里,智慧的决策和果敢的行动将能够确立未来十年的优势。
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企业正在进行的国际化进程,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钱大群: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将产品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是能够让你的企业进行全球整合。什么叫做全球整合?就是整合世界各地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创新。首先你要有一个国际观,能够思考你的供应链、研发中心、财务服务中心设置在什么地方是最有竞争力的,如今我们把全世界最大的软件研发队伍设立在中国,把全球采购中心放在深圳,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和经济环境最适合于做软件开发和采购。设定之后,你还要通过全球布局提升竞争力。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你的创新不只是能够去世界各地大卖产品,而且要大幅度地超越当地客户的想象,你的商业模式能够为当地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你的业务和研发要能够跟当地的客户需求真正结合起来,需要对全球的各个市场要有很深刻的了解。这才是国际化,不仅仅是业务的地理扩展,而且是企业自身的脱胎换骨。

- · 周琪:不要过分夸大负面影响,但也要降低期望值 | 2010-02-23
- · 加拿大天然气寻求中国买家受阻 | 2010-02-23
- · [收评]:指数小跌难挡市场赚钱效应,“两会”预期点燃虎年希望火种 | 2010-02-23
- ·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勇被双开 | 2010-02-23
- · LABELUX集团携旗下四大品牌举办庆祝酒会 |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