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司如何保障其海外利益
中国光伏发电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里程碑式的纠纷。德国太阳能厂商Q-Cells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未履行合同条款为由,要求解除与其签订的十年供货合约,LDK对此坚决反对。
Q-Cells此举的一个背景是,众多外国公司与中国公司在多晶硅价格高企之际,以固定价格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但多晶硅价格却在协议期间暴跌9成以上。
现在的问题是,LDK虽然已获得中国法院批准的禁令,禁止德国银行转回Q-Cells2.445亿美元的首付款,但Q-Cells质疑中国的司法管辖权,其预付款的提取进程也已经启动。司法管辖权争议增加了中外公司之间纠纷的复杂性,而Q-Cells对相关机制的利用,则凸现了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保护其海外利益方面所具有的充足保障。据称,这家公司正试图说服中国法院放手,最终的解决路径则很可能是寻求国际仲裁。
类似冲突在曾有合作关系的中外公司之间并不鲜见。稍早之前,法国达能与娃哈哈之间旷日持久的纠纷刚刚以和解告终,达能同意退出其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
达娃事件和刚刚发生的江西赛维LDK与Q-Cells之间的合同纠纷,共同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发达国家的企业如何保护其海外利益。只不过,在达娃事件中,达能最终没有能够成功保障其在中国的利益。相对于Q-Cells的努力,达能的战斗更加复杂而经典,采取了诸种努力和猛烈的公关攻势,甚至包括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帮忙游说,最终的落败却据称是由于一份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
概括起来,上述公司保障其利益的基本路径都是利用国际规则,包括对契约条款的强调和利用、司法管辖权的争夺等。它们谋求自身利益的机制虽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会奏效,但至少中国公司在进行相关实践之时,相信不会做得更加出色。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借鉴。
当中国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 “引进来”之时,海外利益的保护问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并不显著,而当中国企业“走出去”如火如荼之际,这个问题无疑开始变得现实、普遍而紧迫。所幸,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的保障,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就是:我们拥有了发达国家营造了数百年的国际规则,这些规则是全球化的基础。而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是:中国正不断地从这一规则体系中受益。
毕竟,所有企业的海外利益都能够找到公约数。譬如,它们在人身安全、合同的履行、财产权的保护等等方面,都拥有共同利益。所以,中国企业遵循国际规则行事,是所有选择中的最优选。中国企业在海外同样会遇到达能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参与者,都仅仅以利益而非规则作为基本的行事准则,那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都将无法得到保障。Q-Cells的案例正说明,对规则的利用可以大大减少损失。某种程度上,对国际规则是否能够做到娴熟运用,已经成为评价一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数。
中国政府在保护外资利益方面可谓尽心尽力,包括曾经以优惠的税收政策来对待外资,并在“招商引资”时给予诸多其他优惠。但是,西方国家并未忘记时刻敦促中国恪守WTO规则,欧盟中国商会就会定期出具报告,向中国政府提出它们在中国的政策诉求。从这一点来说,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的保护,中国政府似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 · 中国产仓鼠玩具被指锑超标 美官方介入调查 | 2009-12-08
- · 8家创业板公司今起招股 将于下周集中申购 | 2009-12-08
- · 结盟中国OEM厂商 “声卡之父”卷土重来 | 2009-12-08
- · 中国太保香港IPO拟筹资至多38.2亿美元 | 2009-12-08
- · 梅河口中和煤矿溃水事故矿工无生还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