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去”的比重越来越大
为期4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日前在厦门闭幕。
当地人约定俗成地把投洽会称为“九八”,因为从1987年开始它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行,至今已有22年。1987年由福建省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个地市联合主办的 “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是投洽会最早的发端,随后它逐步从区域性经贸活动发展成世界性投资盛会。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让今年的投洽会格外引人关注。另外,海西经济区今年5月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概念”亦成为本届投洽会的亮点。
在熙来攘往的投洽会上,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杨少菁在厦门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这届投洽会更注重行业招商”
经济观察报:和往届相比,本届投洽会的招展和交易情况如何?金融危机对其有什么影响?
杨少菁:我们一开始觉得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团组的参展数量可能会减少,但从现场效果来看,今年投洽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今年投洽会的展览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了8000平方米。境外国家今年参展特别踊跃,共有64个国家(地区)参展,境外参展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一些国家参展的展位规模有所扩大,比如,巴西的展位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南非的展位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台湾地区有1200多平方米。同时据统计,共有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768名境外客商参会,83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个境外机构组团参会。境内的客商也有所增加,今年共有41687名境内专业客商参会,这个人数创了历史新高。
世界各国还是看好中国的经济。我们现在常讲经济复苏,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各个省市都想通过投洽会这个平台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观察报:这一届投洽会有什么新的亮点和特色吗?
杨少菁:在新形势下,我们通过谨慎研究,非常重视两个方面:FDI(即直接投资,含中小投资)和资本项下的合作,特别是具备时代特征的并购和产权交易。因为当前总体经济状况不好,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体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机会,另外一些新的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在寻找投资机会,而市场上的资金难寻,投资信心不足,这就是目前国际投资的新格局。
总体而言,这届投洽会更注重行业招商和地域对接,组织策划更务实,更加重视对热点的捕捉,在展览上增设了地产投资交易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展区、农业招商展区等,另外也有节能环保行业的招商、旅游的招商。这样各个企业客商参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找到相应的展区,能更直接地和行业展商建立联系。
今年国内一些中介机构也利用投洽会平台举办相关的活动,比如首届中国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北京一家公司还牵头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主题馆。
经济观察报: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是以“单向”还是“双向”的为主?
杨少菁:也是“双向”的,美国、加拿大、澳洲都有展商来这边。国际地产投资交易展是第一次举办,去年试水了一次,举办了一个40多个展位的土地展,效果还不错,今年就做大了。
经济观察报:海西经济区建设被提升到中央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对本届投洽会有什么影响?
杨少菁:我们在宣传上重点推荐海西,也重点策划了系列和海西有关的活动。比如福建省政府和上海世博会论坛举办了“世博论坛·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与合作”。同时我们通过团中央系统邀请了一些青年企业家过来和海西20个城市对接,把这个概念做大。
经济观察报:对台经贸交流是投洽会一贯坚持的特色,今年在这一方面有什么新看点?
杨少菁:对台经贸交流是投洽会坚持要做的。投洽会当年能上升为商务部主办,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对台特色”。今年,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正式加盟投洽会,成为投洽会第53个成员单位并组团参会,使得投洽会的对台特色和两岸经贸辐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现在两岸关系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台湾各商协会也特别重视投洽会。今年台湾地区的展位面积有1200平方米,台湾参会客商数达3500多人,居境外客商数首位。同时,商务部和国台办共同举办了第四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国家旅游局与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了“第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本届旅博会以“海峡旅游、合作共赢”为主题,成为海内外旅游业界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本届投洽会新设了“台湾地区县市招商展区”和“台湾地区精品展区”,并首次举办了台湾地区馆日活动,吸引了广泛关注。英国银行家杂志社举办了“海峡两岸银行业高峰会”,国内很多省份也利用这个机会召开一些对台活动,比如今年山西专门举办了一个山西和台湾的交流会,辽宁抚顺也把台商请过去开展专项活动。各个省和台商的对接都很踊跃。
“‘走出去’的比重越来越大,往
后还有增加的趋势”
经济观察报:“引进来、走出去”是投洽会的两大主题,你预测今年“走出去”是不是会比往届多一点?在经济危机之下,人家对我们拿钱出去投资还是有所期待的。
杨少菁:“走出去”是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我们从2001年开始提出“引进来,走出去”两大主题。现在“走出去”的比重越来越大,往后还有增加的趋势。
境外国家和地区设展最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到中国来招商引资。今年有40个国家和地区利用投洽会这个平台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发达国家举办的投资环境说明会首度超过60%,他们积极向中国企业介绍他们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推荐他们的投资项目。
组委会也配合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加大了对国内有意向、也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的邀请,反应很强烈。我们通过商务部邀请了一些央企过来,通过各省市邀请了一些地方企业。像江西今年就带了60多个企业过来,安徽带了30多个。有些省对走出去还是有经费支持的。
现在安徽、江西、河北等中部内地省份一些企业发展不错,企业有意向“走出去”,但他们不像江浙一带的企业那样有自己的途径,因此希望透过投洽会了解各国的投资政策,这些企业最想参加的就是国别地区投资环境说明会,参加走出去的专题对接活动。
经济观察报:“引进来”的项目一般是落实到各省市,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对于“走出去”的项目,投洽会这个平台有什么跟进服务吗?
杨少菁:对“走出去”的项目的服务还是各省商务部门在做,也是谁的孩子谁抱走,各省商务厅有专门的部门做这个。我们投洽会组委会会务部和投促中心做的还是前期的工作,我们就是搭台子的,起个牵线搭桥的作用。
“厦门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经济观察报:投洽会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区域性经贸活动发展为如今国际性的投资盛会。回顾这段历史,如何界定它发展的阶段性?
杨少菁:1987年由福建省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个地市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是投洽会的最早发端,那时是区域性的。1991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厦门作为举办口岸级贸洽会的国际招商城市之一,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由省内区域性的洽谈会升格为口岸洽谈会。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即现在的商务部)看好福建举办了10年的投洽会的基础,又需要全国统一的招商平台,于是部领导高瞻远瞩,将之正式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并成为投洽会的主办单位。到了2001年,我们又增加了“走出去”的内容,从单项投资变成双向投资。200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增加了其国际性,大跨步向“世界投资博览会”进军,赋予了其在新时代新的内涵和期待。
经济观察报:与这几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客商群体范围有什么变化呢?
杨少菁:闽南金三角时期更多是招一些海外的福建老乡,或者是港资、台资、东南亚投资者。福建老乡对投洽会的成长是功不可没。现在境外团组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各国政府的首脑或者经济主管部长带队过来。
经济观察报:国内的客商当时来的是不是也不太多?
杨少菁:服务于闽南金三角的时候来得确实不多。后来我们吸引了其他一些省市共同办这个会,像云南、贵州、黑龙江都是我们早期的成员单位。我们这个会采用的是成员单位制,现在有53个成员单位,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部分计划单列市、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性商协会等。

- · 《世纪大讲堂》——学术也一样让你听得懂 | 2009-12-07
- · 《中华文明大讲堂》——传播最有价值的中华文明 | 2009-12-07
- · 机构2010年投资策略 消费、资源两大热点 | 2009-12-07
- · “永远”的《正大综艺》 | 2009-12-07
- · 杨东平:北大实名制推荐标准欠缺了什么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