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9-18
乔克
订阅

思辨式的文化礼赞

乔克

  建筑在西方一直是一门艺术,设计师用一砖一瓦向数百年后的人们展示着先人超越技术局限的想象力。这种审美倾向持续性的延续下来,与中式的写意风格不谋而合。很少有人用“思辨”来形容一处建筑的风格和基调,尤其是商业建筑,颐和原著是个例外。

同为建筑设计师的ZL在参观完颐和原著之后,对比着龙湖做的滟澜山项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偏理性的建筑,与滟澜山的设计主题中“诗意”概念不同,这块地决定了龙湖做出了理性的判断,用一种思辨式的想法去考量整个工程,包括了周边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充分的考虑了与颐和园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建筑精神

建筑本身是一个个体,却也是“环境中的建筑”。在强调自身独特性与个性化的今天,一部分设计师为了争抢眼球,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割裂开来,这对于周边的人以及这块土地的历史,无疑是一种伤害。龙湖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仔细地研讨过颐和原著的主题设置和客户构成。能够选择这块区域居住的人,除了拥有巨额的财富外,他们还拥有与一般富豪不同的哪些特质?他们是怎样的一个族群?

这是龙湖关注的问题,也是关注颐和原著的人们想知道的问题。怎样的人会选择这样顶级却低调的家宅,他们拥有财富的同时,还需拥有精神与志向,不管是“达则兼济天下”或是“大隐隐于朝”,都使得他们比一般的富豪都更具思想性与建设性,不简单追求“出世”的宁静致远,更愿意在“出世”与“入世”间来去自由。他们的秉性让项目的策划人们奠定了颐和原著的基调:思辨式的文化礼赞。

在全国一片照抄西方豪宅的风气中,“颐和原著”决定不再照搬西式的建筑。欧陆风之类的盛行,蕴含着文化上的不自信,对于“颐和原著”的客群来说,如果做成纯粹西方的豪宅社区,他们住在里边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缺乏文脉底气。于是,“西技中魂”的主旨慢慢形成了,成为了“颐和原著”的设计思路。

“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可以借鉴的有两个具体形式:中式材料+西式建筑符号;西式材料+中式建筑符号。前一种是主流的方式,后一种由于客观上的难度,较少被采用。龙湖经过研究之后认为:民国建筑对中西合璧的探索停留在技术层面,特别是建筑的精髓是西式的,中式仅体现在建材或建筑符号的应用上。这种探索试图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龙湖认为这种探索并不成功。他们考虑过另一个原型是来自美国的佛兰克·莱特风格。影响到他们思路的莱特风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早期的 “草原住宅”类型,宽大、室内自由空间布局、受日本影响的平斜大屋顶,具有一定东方感;第二种影响是莱特在1920年代设计的一些具有强烈日本风格特点的建筑,以“东京帝国酒店”为代表。他们认为莱特的建筑以空间的流线以及带有东方(特别是日式的)风格的外立面,其中蕴含的日式风格,追根溯源正是来自中国的唐风。

由于属意莱特的 “草原住宅”和东方感,龙湖在设计“颐和原著”的时候特意选择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专长于设计豪华别墅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巴沙尼亚-拉戈尼公司,要求他们以莱特风格为借鉴,以唐风为灵魂,设计中西合璧的外立面。

“西技”与“中魂”

西技中魂,是最初为颐和原著奠定的设计精神。西方设计师来设计“中魂”的基调,不免让人心生疑窦。巴沙尼亚设计公司,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美国居所和住宅生活的一种标准和典范”,设计的作品遍布欧洲与北美,被《华尔街日报》提名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但是,他们足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体系吗?他们会怎样体现“中魂”,怎样将龙湖最想要表达的文化融入建筑中?

以西方人的视角建造富含中国精神的建筑,更像一个勇敢的尝试。毕竟,有疑惑才会有惊喜。巴沙尼亚的设计师去西安住了很久,又深入了解了颐和园的构造与文化历史,经过了漫长的摸索与商讨,他们不负众望地拿出了设计图。

“颐和原著”的建筑设计有一个“立体四合院”的概念,也就是说,在空间布局上,延续了四合院这种次第展开、层层递进的礼序思想。但是传统四合院并不真正适合居住,所以在空间的组织上,采用的还是西式的设计手法。所有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带有鲜明的中式建筑元素。从唐式的宽大屋顶,到雕花的窗棂,再到错落有致的园林,颐和原著有一个中国魂,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延展。

住宅布局用四排院落式传统坡屋顶独立住宅,共计9种户型,91套。每套住宅一共包含四层,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介于1000~3260平米之间。项目设计有地面、地下两套平行的道路系统。小区设置有东、西两个车行出入口(西口入、东口出)以及中间的步行出入口。整个园区被精心打造成一个浓荫下的颐和园附属公园,因此,小区并没有突出中心景观的作用,尽管如此,小区中心的水系景观、交通节点的端景,仍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然而,工程部负责人介绍:从最终的设计方案临近敲定到现在,前后有227项变更文件,而每份文件平均5处变更项,保守来算,就是1130多处修改方案,其中包括优化、深化设计。

比如为了让建筑更美观,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将已经竣工的屋顶烟囱像南侧移动1.5米,看似简短的一段距离,却牵动了地下二层贯通至屋顶的烟囱整体,不得不一层一层拆掉,重新在南侧重建。为了让“佛香阁下的大屋顶”更无瑕,这样大的修改经历了数次。而每家车库的大门,更是西技中魂的综合体现。浓浓的中式风格的柚木车库大门中,装有红外线感应设备和气囊,一旦车库门下落中探测宠物穿过,重以吨计的车库大门会自动升起,充分的保障了安全性,但其与整体的外墙设计又十分贴合,完全看不到金属质感的材料。

1086个工匠与卢浮宫的石材

这座大宅的建造,并非易事。说到底,它是一份生意。然而在接触中,我们发现,龙湖人似乎淡忘了生意这件事,他们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落在了“精品”二字。

颐和原著共有1086名工匠。它远远高于其他工程的用工量,原因只有一个,是工程建设团队放弃了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输机械——塔吊,完全依靠人力以及轻型器械保证物料在工地内准时、顺畅的传递。理由很简单,也令同行们钦佩——为保证皇家园林天际线的和谐,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龙湖做出了踏实的让步。

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可谓是跋山涉水,全世界地搜罗好东西。历经283次甄选,颐和原著精挑细选的首批石材从法国乘船,途经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运抵厦门港,在国内排名位于前列的加工厂开始加工。这批石材产自欧洲著名的矿石基地,每一块都像LV的箱包一样拥有自己的“身份证”。不久之前,上述基地曾被法国政府选为卢浮宫改建工程以及财政部修建工程的石材特供方。石材乘坐邮轮漂洋过海,途径“海上丝绸之路”,历时60多天,到达厦门。在加工厂内,它们还将历经两个月的精确切割、色泽甄选、特别磨制,才最终披挂到颐和原著的墙体之上。这批石料最特别之处,是在经年累月后色泽愈发明朗,不会陈旧暗哑,它将伴随着主人,一同见证家族的荣耀和传奇。

历经长途旅行的,不只是石材荒料,还有陶瓦。从欧洲被精挑细选专为颐和原著定制的珍贵陶瓦,来自于欧洲世界排名列居前茅的陶瓦厂,血统纯正,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业内知名度,瓦体精致、细腻、美观,表面均经过本色、素釉、光釉等各种技巧的处理,具有最出色的耐候性和最长的使用寿命。

龙湖的园林打造素来远近闻名,其中尤其以林木的移植、驯养、配置最具特色。两年前,龙湖的园林项目组就从全国各地寻找到980多株古树,并且,寻找大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还会有更多珍贵名木被植入园区。说到古树,不得不提在山东搜到的一株百年紫薇,树姿优美,树干光洁滑静,胸径达29CM,在北京实属罕见。紫薇是极具观赏性的树种,开花时正值夏秋少花季节,花期长,可以开三个月,所以又被称为“百日红”,并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美誉。采于西北山区的紫丁香,乘专列到达河北,为了将它从渺无人烟的山区运出来,项目组专门为这株紫丁香修了一条长达15公里的临时道路。

颐和园的外墙俗称虎皮墙,是一道由大小不等的石头砌成的围墙,墙面好似虎皮状的纹路,呈现了自然状态的肌理美,是颐和园皇家园林景观的重要符号。在龙湖顺义区“木林”苗圃,驯养400余天的128株云杉与96株桧柏移植到了虎皮墙外,与50公尺外的颐和园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与颐和园一脉相承的颐和原著,则有西方设计师执笔,以更具时代感的手法传承了虎皮墙的景观风格。云杉与桧柏赋予虎皮墙斑驳的光影,渗透出颐和原著“隐居朝堂”的气度。

建筑自古与文化割裂不开联系。好的建筑足以流传百年,流传的不仅仅是材料与空间,更多的是它承载的家族历史与主人所青睐的文化诉求。就拿颐和原著来说,外墙上的紫铜的排水管,会跟随年代的迁移而改变颜色,从紫色到金色再到暗哑而很有质感的墨绿色。只不过,代代传承的不单单是这些附着在建筑外墙上的管道,更多的则是居住在颐和原著里的人们,从年少到成熟,从中年到儿孙绕膝的欢乐时光,也会是一个家族荣耀与昌盛的记载。

对话

崔伟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建筑师颐和原著项目设计主持人

    经济观察报:颐和原著的“西技中魂”的理念体现在哪些具体的设计方面?

崔伟:别墅这样的产品,在中国起先是没有,它的源头首先就来自西方。颐和原著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大体量的建筑,西技体现在了它的建筑形体和一些技术细节上。中魂最大的体现,不仅是多方面运用了中式的元素,在空间上的序列上也体现了对称等中国的审美元素,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东西,比如对景,从一个窗户望出去,是什么样的景观,这个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的,这是很中国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这个项目里让您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哪一件?举个例子谈谈。

崔伟:首先,它的定位就是一个高端的项目,于是对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比如外墙用的石材,采用了无缝对接的技术,这个工艺非常复杂,精度很高。当时,我们是每块砖都需要排版,装饰也很繁复。从整体上来,颐和原著的每一栋房子,都不像一个简单的别墅,它更像一座综合的会所。其功能非常强大,所以整个建设系统都很复杂。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个房子因为管道太多影响了层高,我们后来就拆除了所有的管道,重新设计,再重新来一遍。有的时候,一点小的改动,几乎就等于拆了整个系统。

经济观察报:您个人认为颐和原著最得意之处在哪儿?

崔伟: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原创。它不是北美风,不是法国风,而是一种真正融会古今贯通东西的东西。用了古典的元素,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全新的概念。我常常跟别人开玩笑说,在中国做建筑会迷失,因为很容易回到“假古董”的时代。颐和原著绝不是这样的“假古董”。

经济观察报:有设计师说,这个项目的风格很理性,是一种思考的结晶,您怎么看?

崔伟:这个项目我们从头到尾做了四年。当时定位就是要做最好,实际上,每一个空间都推敲了很久。在室内设计这块,甚至请了GiorgioArmani。还包括巴沙尼亚、HPA(室内设计公司),它融合了很多团队的意见,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反复推敲,是集中了很多智慧的东西。因此,它很容易让人觉得很成熟,的确因为在过程中,可以是每一块都想到了,这个成熟来自于心血和时间的结晶。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