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9-11
谢良兵
订阅

民企没有必要非抢煤矿不可

谢良兵

  经济观察报:榆林市的经济总量在陕西省位居前列,但居民的人均收入依然很低,而且据我们所知,目前榆林市下属的县中有10个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解决“富财政穷百姓”的困境?

李金柱: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南北区域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干部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跟不上。过去榆林很多人都是放羊、种田,我这里有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80%的劳动力来自农村;80%的劳动力没有经过上岗技能培训;80%的劳动力是初中文化。

我们的GDP有三个掩盖:财政快速增长掩盖了民生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掩盖了管理粗放的问题;资源的腹地开发掩盖了市场的发育滞后。为此,我们才提出,打造富强榆林,让全民富裕,科教榆林,创新转型,富民强市,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贫困县的帽子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也确实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或者说,城乡居民的收入没有跟上我们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或说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也一直在快速增长,原来我们的增速在全省排第八,现在都是第一。

财政富了,群众也要富。今年上半年榆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较大幅度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7001.4元,同比增加1467.4元,增速达到26.5%,增幅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达到2397元,同比增加521元,增长27.8%,增幅居全省第一。

经济观察报: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富民措施?

李金柱:具体的解决方式主要有:第一,工业反哺农业。2007年我们做了六大民生工程,现在是八大了;第二,是富南工程,双百帮富工程。我们的南六县一直以来经济发展落后,我们现在让北六县带动南部的发展,比如在榆林开出租车的司机大多是南六县的。

城镇化建设也是富民的一个方面。榆林中心城市建设将按照“两带三区九片”的带状组团。榆林全市将实行“133599”城镇体系规划,即一个城市,并拟争取横山、米脂、佳县3个县改县设区,并支持神木、靖边、绥德3个县城发展副中心城市,加快其他5个县和99个建制镇的建设。

到2012年,我们要使榆林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6600元。未来十年,我们还将投入1.5万亿元,构筑能源、农业、城镇、生态、科教等“十大体系”,让榆林在更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

经济观察报: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煤炭开采企业的资质提高了门槛,山西省开始了煤炭行业的整合,榆林市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李金柱:说到民营企业,我们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工业强市,民营经济富民”。大型国企的税收确实挺好,但民企不发展,老百姓就富裕不起来,单靠税收和财政,解决不了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第一,要在现有煤炭生产力布局上,扶优汰劣,做大做强,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还是股份制的,都要做大做强;二是在资源重新配置当中,整合民间资本力量,形成一定的煤炭生产规模,都要达到30万吨以上,而新配置资源则严格按国家要求,由国有企业相对控股;第三,在更广阔的领域推进民企发展,例如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方面,市场很大,对民企也没有禁止,民企可以大显身手,没有必要非抢煤矿不可。

经济观察报:没必要非抢煤矿不可,是否意味着榆林的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或者说整个榆林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都在面临着转型?

李金柱:榆林这几年是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上半年金融危机对能源经济冲击那么厉害,我们仍然是10.1%的增速,而且逐月向好,实现全年18%的增长目标很有希望。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考虑到科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榆林的问题,首先是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今年抗击金融危机时,我就有这个体会,煤化工产业链一旦破坏,地方经济就受到很大影响。我们怎么办?

我们要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双转型。经济转型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改变粗放的增长方式。加快资源深度转化,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打造能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羊、枣、薯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社会转型内容更多,包括观念、体制和生活方式都要转变,文化、科技、教育也要上新台阶、新层次。榆林正在营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造“书香榆林”,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对其核心产业既引以为豪,又对产业结构单一深感困惑。榆林想成为南方一些成熟型产业实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目前,榆林已将产业承接确定为招商工作重点之一,欲将产业承接化为盘活榆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股新力量。

经济观察报:前些日子在榆林签订了一个《榆林宣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李金柱:这是我们扩大经济文化往来,加强区域合作的一个方式,榆林市、延安、山西吕梁、甘肃庆阳四市共同打造黄河中上游经济文化圈。加强各城市间文艺精品创作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挖掘黄土文化、大漠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

现在的榆林市,已经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将榆林打造成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