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消费改革应适时启动
目前,中国应充分利用民众的合理超前消费,从根本上拉动内需,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在技术上这是可行的,而且不需政府出资,即可以造成数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使GDP至少增长2—15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的增长。方法的核心在于由保障促消费,比如适时启动大学生合理超前消费。这种互助循环的消费和保障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状况、极大地减轻数千万家庭的经济负担、带来中国教育的一次伟大变革,进而使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一个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的崭新时期。其社会政治与经济效益都是空前的。
所谓大学生合理超前消费,是由社会保障体系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贷款,使他们可以无需事先支付任何学费、杂费而读大学,其间还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和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直到毕业之后找到工作为止;待他们具备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全部费用及利息,因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则可以豁免。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可以将此种方式简称为“大学生就业直通车”。
社会消费革命
“大学生就业直通车”将导致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消费革命——
超前消费。它无需政府投入,也不是用目前的存款来消费。
规模巨大。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约为3000万,再加上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的在校生、毕业后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更是世界第一。他们预支的学费和工资所形成的超前消费规模将极为巨大。我们估计在未来两年,这种超前消费至少可以达到5万亿人民币的水平,这无疑将从根本上全面拉动中国的内需。
自然合理。这种超前消费是建立在教育与就业保障基础上的,是必需的和完全合理的自然消费,不会产生由刺激经济不当而起的风险。
非常平稳。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多次出现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规模过大过快的现象,造成发展的大起大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学生就业直通车”尽管数量巨大,却不会造成经济过热,是一种健康平稳的内需增长,不会导致整体经济的畸形发展。
年年持续。目前中国政府的4万亿资金投入只是未来两年的行为,但大学生学费与预支工资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却是长期的,年年都会持续生成 (其数量或许有所变化,但不会中断)。
此外,由于学生的大学教育以及接受教育期间的医疗和花费都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家庭就会从不敢消费的疑虑中解放出来,敢于动用储蓄来进行消费。这种消费至少会占目前储蓄总额的10%—20%,大约在2万亿到4万亿人民币之间,对内需增长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推动资金流动
近年来中国金融资产迅猛发展,目前其总量约为70万亿人民币,占世界金融总量的5%—6%,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可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这就是数十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动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表示,中国的储蓄总量有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万亿是民众储蓄,相当于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倍。这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更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且孕育着极大的风险。尤其糟糕的是,这种“慷慨”还引起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乃至政府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的这数十万亿人民币资金没有流动起来。因此,尽快突破巨额信贷资金的流动困境,是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贷款给社会保障体系,让数千万大学生用未来收入解决当前的暂时性困难,无需政府投入任何资金,更可以使数十万亿资金安全地突破流动困境。
不会产生赖账
十年前,中国政府已经在积极地推动教育贷款,也就是国家助学贷款。非常遗憾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制度——自开始实施到现在,其总额仅为354.3亿人民币,总共只有377.4万学生获得贷款,平均贷款额仅为915元人民币。无论从覆盖面还是贷款数额上来看都极其有限,所以它仅仅是一种补充性措施,并没有彻底解决学生学费问题。
造成国家助学贷款困境的原因并不是银行的冷漠无情,而是操作模式的局限性——国家助学贷款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是学生直接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而且无需担保,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银行工作量非常巨大而平均贷款额度甚低,二是风险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呆账和坏账)。可以预言,如果不对操作模式进行改革,国家助学贷款将难以进一步大规模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种制度。要使学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读大学 (包括各种职业教育),而且在学习期间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则必须对助学贷款模式进行根本改革,使之符合银行、学生和政府各方面的利益。
由社会保障体系向金融体系借款,再贷款给学生,则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而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彻底化解本身的资金短缺困境。
这种贷款数量极其巨大,但实施起来对银行而言,工作量却极小。更为重要的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贷款给社会保障体系不存在任何风险——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在信用上超过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是最优质贷款。有了这种贷款,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
化解社保困境
当前,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严重的、难以解决的资金短缺问题。因为社保体系在本质是一个资金消耗的无底洞。而向学生提供贷款,让他们以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节约巨大开支。而且贷款者越多,社会保障支出就越小,获益越大。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为学生提供贷款是社会保障体系走出资金短缺困境不可或缺的选择。唯有通过这种方式,使全部社会成员可以自我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救自己。
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保障体系本身就有一个非常全面的强制性收费体系,它可以覆盖每一个社会成员,没有任何人可以脱离这一体系,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赖账问题。提供贷款给学生,虽然会因为学生出现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坏账,但这种坏账的发生概率非常低,与所节约的费用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是一种互助循环保障,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暂时性困难得到了全面解决,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本身难以承受的沉重救济负担也可以得到缓解。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大学生就业机会紧张,考虑到最近的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中国根本不缺少就业岗位,更不缺少大学生就业机会。中国所缺少的,是大学生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
实际上,任何人寻找工作都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份工作,而不管它是否合适,则任何人都可以马上找到工作。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找不到工作实际上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已。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国家,实际上都存在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部立即就业的情况,但在毕业后12个月到24个月 (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情况是18个月),大学生就业率就可以达到99%以上。到了次年,新大学生毕业,又会产生类似的问题。所以从实际调查上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现象。
虽然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但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工资是他们得以维持生计的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因此他们毕业后必须立即找到工作,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接受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必须立即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将某些目前可以胜任但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纳入考虑范围,这必定会造成就业市场某些岗位空缺竞争者非常多,造成就业机会短缺的假象。所以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真正元凶并不是就业机会短缺,而是他们不能合理就业,必须仓促就业。
中国的情况更为突出。从长远来看,即使经济危机持续下去,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仍然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全部就业 (除非不找工作或者发生意外而丧失工作能力),只不过有些人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有些人短一些而已。但是中国大学生不能等待,因为没有基本的失业保障,还要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住房及基本消费需要与他们的支付能力的矛盾,使得他们必须尽快找到新工作——必须仓促就业,而不能合理就业。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就业机会短缺造成的,更不是 “扩招”惹的祸。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建立起避免大学生仓促就业的全面缓解机制。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贷款直到毕业之后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款项,就可以全面缓解大学生仓促就业,从而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会不会出现大学生因为可以预支就不去找工作的现象?如果我们仅仅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而不对其就业进行管理,无疑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它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严密的失业金领取管理体系,基本上可以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以澳大利亚为例,一个失业者从领取失业救济金那天开始,就必须寻找工作,否则救济金就不能继续领取,而在其找工作的过程中,援助机构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诈领失业救济金的情况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作者系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原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 ·城市消费拐点隐现 | 2009-02-13
- ·个税改革瞄准高收入人群 最快明年7月成行 | 2009-02-13
- ·2009消费投资调查报告 | 2009-02-13
- ·医疗体制改革 | 2009-02-13
- ·教育总长蔡元培 | 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