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二月狂飙 短线特征明显
短短十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大涨15%,深圳成指猛增20%。从春节后开市到2月12日,沪深两市交易金额达到17320亿元。这个水平已经超过2008年7月以来的任何一个月。
是什么让股市如此 “牛气”?相关统计显示,交投的活跃并非只由存量资金造成,汹涌而来的各路增量资金整体上超过1700亿元。
基金在悄然增仓,隐约可见的还有信贷资金流入的迹象。1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下了1.62万亿的天量。一些分析人士相信,部分资金流向了股市。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监察部人士称,“不排除有部分新增资金带有‘过江龙’性质”,这些短线投机的资金也将给股市带来不确定性。
下转06版
上接01版
1700亿资金狂流
2月3日,牛年开市后的第二天,沪深股市一路上扬,沪市当天的成交额达到980亿元,比前一天放大56%。从这一天起,A股市场走出了一轮持续的放量上涨行情,其中多日盘中表现个股普涨,近乎“井喷”。
统计显示,截至2月13日,已有15只股票一个半月内价格翻番,超过八成的个股股价悄然超越去年“9.19行情”时的最高价。
上一轮牛市的影子恍然再现。各类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受到资金不同程度的追捧。先是农业、航天,随后是金融、电信,接着地产、石化……
根据渤海证券和WIND资讯的统计结果,2月2日至今的两个交易周,沪深A股累计资金净流入高达1700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净流入170亿元。
“这样的新增资金规模就能够解释股市在牛年开市后的凶猛行情了。”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部总监桂浩明认为,目前股市资金推动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但不同类型资金进入股市的节奏也显然不一样。
实际上,今年1月份及更早一些时候,股市净流入资金并不突出。
申银万国的月度股市资金报告显示,2008年下半年,新增资金仅仅是在11月呈现正流入,规模也只有20亿元;2008年12月和今年1月,股市存量资金还呈现为净流出,规模分别为150亿元和120亿元。
东北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说:“资金外流的现象跟元旦和春节这两个节日有一定关系,但整体上也说明股市在春节前尚未开始复苏。”
不过,虽然整体上呈现净流出,但去年11月中旬开始,小规模的资金已经陆续进入股市。
渤海证券和WIND资讯的研究结果表明,去年11月中下旬、12月中旬和1月上中旬,股市都出现过阶段性的资金流入,1月上中旬表现更为突出。但资金规模有限,每个阶段都仅有500亿元左右的资金流入,而且因为整体上被外流资金冲抵而显得更不明显。
但是,“新增资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可以形成对市场的影响,而由于1月以来是负面消息的真空期,股市人气很容易就被这些新增资金带动起来。”正在厦门为新基金发行做准备的基金经理潘江认为,股市第一批新增资金的进入在对市场产生影响后,一定会引发更多的资金流入,而在目前这个阶段,可以形成资金与市场人气的循环作用。
于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1700亿规模的新增资金狂流出现在2月的股市里。
谁先搅动了股市
最先进入股市的新增资金来自哪里?
“判断资金构成一直是件很难的事情”,海通证券研究所的一位策略分析师从来不认为解构股市资金的组成能找到准确答案,但他也不否认市场往往由一小股力量就能引发巨大的效应。
虽然解释清楚资金的具体来源不容易,但或许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的一篇博文能给出找到答案的方向。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资金市场上最大的变量是票据融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的信贷额度显著增加,如果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趋于谨慎,其闲置资金和超额授信在寻找短期增值机会,例如股市。”
金岩石认为,有理由相信存在银行——企业——股市的这种隐形资金流动机制,因而不能排除此轮行情的资金推动力量有银行资金的成分。
事实上,不少机构人士持有与金岩石相同的观点,而央行的最新统计数据似乎也显露出一些端倪。
今年1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1.62万亿元,但其中资金投向约束力较弱的票据融资却达到6239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1.6%,而2008年12月占比只有27.8%。
在新增贷款出现天量的同时,能够体现市场流动性的M1增速却跌至有货币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华安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说,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态度依然谨慎,也从侧面说明新增贷款可能流向了虚拟经济。
而从时间上来说,“股市新增资金在1月上中旬的增加提速也正好与1月份的金融运行数据吻合,或许2月份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渤海证券的人士认为。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说:“实体经济疲软,但是政策性扩张贷款又很多,特别是一些票据融资,原则上需要有真实贸易背景,也可能会有不少企业贴现出来的资金进入股市。”
知情人士则称,票据融资进入股市的难度并不大,尤其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企业或者个人为博取股市上涨中可能的收益,会给商业银行一定的贴现利率,将手中的商业票据套取为现金,从而进入股市。”上述人士说,“而商业银行往往因为贪图较高的贴现利率,在资金流向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在1月份,通过票据融资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不会很多,因为渤海证券的数据显示,该月总体流入资金的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加上时间因素,票据融资进入股市的规模仅有数百亿元,相对6万亿流通市值的股市而言只能说是“溅起水花”。
资金构成
进入2月份,整个股市的新增资金总体规模达到了1700亿元,资金构成也更加丰富。
其中票据融资似乎依然存在。“目前,来找我们委托理财的企业多了起来,每天都有很多电话问讯。”一家基金公司专户理财基金经理表示,“估计很多企业可能是信贷资金并未用于实体经济,流向了股市。”
不过整体来看,在可能的信贷资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增仓、QFII、券商集合理财以及散户的加入等汇集的资金洪流中,公募基金的增仓在2月份成为主导力量。
根据本报了解,今年以来推动行情上涨的资金中,基金的增仓和从债券市场转移而来的资金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加入主要是在2月之后。
2月份股指大涨之前,一些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悄然增仓。根据了解,汇添富基金在12月底和1月初的股票仓位就从六成增加至八成。
不过,由于当时行情的限制及市场人气不足,公募、私募基金的增仓规模有限。聚源数据对基金公司2008年第四季报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纳入统计的59家基金公司共计管理着规模为19693.61亿元的资金,但基金公司股票投资占总资产的算术平均比为51.43%。
2009年1月,基金在债券市场上的持仓又有所增加,比例达到42%,这就更挤压了基金公司买入股票资产的空间。根据初步统计,1月份公募基金能够用来购买股票的资金不足1000亿元,其中为了应付赎回等压力,增仓股票的规模不会很大。
然而,据大智慧数据中心的初步统计,近一个多月来基金对于债券资产的减持规模总体上可能超过1000亿元。2月4日上证国债指数出现2005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盘中60日均线也告破。“大量资金开始从债券市场流出,特别是基金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估计有2000多亿。”一家券商委托理财内部人士表示。
同时,2009年已有6只新基金结束募集,总规模达到了128.59亿元。在已经结束募集的6只基金中,有3只股票型基金,债券、保本和货币型基金各1只。
债券资产的减持和新基金的密集发行,给基金公司在股票上的增加提供了条件。据悉,华夏、博时、南方、易方达、大成与上投摩根等一线基金公司牛年开市后的第一周一致选择了加仓,且主动加仓幅度都在10%以上。
统计显示,2月6日,123只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5.04%,107只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69.95%,主动加仓幅度分别为14.45%和8.61%。剔除指数上涨因素,230只基金中,第一周主动加仓幅度在5%以上的基金有170只,交银施罗德成长(519692)等5只股票型基金上周仓位均满仓,仓位最高的5只混合型基金该周仓位也达到95%以上。
因此,大智慧数据中心进一步估算认为,在2月份新增的1700亿资金中,基金的加仓可能就占据了一半,其他渠道而来的新增资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
隐忧
对于这两周以来新增资金的出现,不少人士感到担忧。
“如果把近期股市的反弹主力归因于票据融资,那么行情的前景不容乐观。”金岩石认为,票据融资是短期资金,而且高度敏感,反弹势头一旦趋弱,股市掉头向下时会相继触动止损线,引发抛售。
同时,企业的资金本身是投资实业的,是待机而动的闲置资金。如果迟迟投不出去,说明实体经济的状况还在恶化,还不具备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所以 “有理由判断本轮反弹将在‘两会’前结束”。
而桂浩明则认为,市场的趋势正改变着机构的预期,“短线还是能够达到2500点的位置,去年年底许多机构的观点是认为反弹只能达到2300点,而现在都有所调整,不过趋势的变化很难预计,或许反弹还有更大的空间。”
然而,桂浩明也表示目前机构的心态还比较急躁,“盘面上看机构有些急于抢筹码的意思,这种短线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

- ·回归市场的竞争法则 | 2009-02-13
- ·阶段性牛市尚未结束 | 2009-02-13
- ·为什么要力挺券商股 | 2009-02-13
- ·专家预测股市反弹高点 多数看到2500点 | 2009-02-13
- ·专题:流动性将推动市场中期走高 | 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