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中国,玩转手机
见到北京中投视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视讯)CEO姜强时,他正饶有兴味地摆弄着一个自助电影销售刻录终端:“有了这个机器,还怕盗版么?买一部电影才3块钱,盗版还要5块钱呢!”姜强说。
中投视讯是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即中国网)专门成立的手机电视运营公司,是6家拥有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运营机构之一,拥有呼号为视讯中国的手机电视播出平台、视讯中国手机电视网站和视讯中国视频网站。做广告和电视出身的姜强,面对
自助电影销售终端不过是一个视讯中国的小项目,在机器上刷卡支付,可以通过光盘刻录、移动存储设备等载体获得正版影视节目、视频资料等的加密电子文件,只可反复播放而不能被复制。
姜强表示,这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机视频获取渠道。在目前手机视频网络下载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选择用这种终端购买节目,并直接拷贝到手机多媒体卡内。
从二维码开始
其实,姜强还有许多好东东:他的手机铃音就与众不同,一会儿是一条新闻,一会儿又变成了洋话连篇。显然,拿到了手机视频的牌照,手机在姜强手里绝不只是一个通讯工具。
会议室里,姜强又给我们看了一张报纸,整版主题为“我的奥运我参与”的内容,都是小小的缩略图和二维码列表。只要用带有专门软件的手机拍摄二维码,稍等片刻就能看到相应的视频节目。这是视讯中国正在力推的一个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服务拓展传统媒体的信息。比如在报纸上印刷二维码,通过手机拍摄二维码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姜强很自信,“传统报纸是一种单方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受众的选择有限。而二维码方式无疑是对传统媒体网络化的一种改造。”
“并不是说
手机视频,为什么买单?
对于手机视频与传统电视的区别,姜强显然有着自己的认识。
“有的人一提到手机电视,就想着把传统电视上的节目放在手机上。如果是这样,消费者为什么不直接去电视上看呢?既然是玩手机,我们就要创造出独到的玩法,并提供一种方便,让消费者觉得有意思,价钱还便宜。这样大家一定会来玩。”手机电视行业与传统电视行业最大的区别,除了视觉上的感官体验不同外,心理上的体验被姜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拍摄二维码这个有猎取性质的行为,让消费者觉得有参与的主导权,结合报纸内容,又为有需要的消费者方便地拓宽了信息面。此外,通过在视讯中国的网站上定制,手机每天可以自动接收各种视频资料,存放在手机中依个人习惯查看,甚至可以设置为手机视频铃声。姜强本人手机就用视讯中国提供的“洋话连篇”英语学习节目作为铃声。“我收一次短信就等于学一次英语,一天一句,现在我英语说得已经不错啦?哈哈。”
个性化的定制正好在手机增值服务领域与“长尾”完美结合,姜强希望大量的小众用户支撑起了手机电视的价值:“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这是一种互动。”姜强特别强调,“消费者除了感兴趣的内容外,有时也为方便买单。我们向消费者提供内容,也提供了方便。这些都会吸引他们参与进来。”
姜强说话的感染力很强。但对于二维码,记者更感兴趣的还是价格。问了一会儿终于明白,每天每版三元。正当记者盘算着一个月一百多块钱是不是值得的时候,豪爽的姜强快人快话:“就是让消费者来尝试一下,谁会去把整版报纸拍完呢?又有谁会为了玩这个计较三块钱呢?”
如果消费者不会和姜强计较这三块钱的话,那么,姜强的未来也许就会一片光明:从一开始,视讯中国的点播业务就是采用收费模式。“我们要保证自己的正版,所以必须采用收费模式。”姜强表示,“业内有不少免费的视频网站,他们想的是先用免费的方式把用户吸引进来,然后卖广告,这就是传统电视的做法。而免费意味着有可能产生盗版,即使企业不去做,也不能保证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没有问题。这是视讯中国不能做的。”
姜强的两张牌
姜强认为,其实网络平台一直都存在,但是应用受到了很多得限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曲折不曲折就不用说了。”姜强表示,手机电视用户在今年就会突破一千万,到明年
作为占据了6块牌照之一的视讯中国,等于是在与CCTV、上海文广等等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是否面临着压力呢?对于这个问题,姜强表示:“一个市场不能让一两家垄断掉,也不能让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不良的后果。尤其是视听节目传播这个领域。”国家有限发放牌照,或许就是为了让市场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良性发展。由此,姜强在记者第一次询问企业核心竞争力时,答案是差异化。也许,“差异”针对的是CCTV这样的大鳄。
结束采访前,记者再次问及视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姜强把答案变成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并且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视讯对手机视频业务的发展与理解。也许,姜强的思考也刚开放的
- 3G门户,手机的2008 | 2008-07-18
- KDDI,3G成就手机音乐下载 | 2008-07-18
- DoCoMo,领跑手机支付 | 2008-07-18
- 姚明回归,中国胜塞尔维亚 | 2008-07-18
- 摩根大通:中国反通胀初见成效 |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