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12-31
作者:翁仕友

一个县级市的还债之旅

翁仕友

  相比于两年前初上任时的债务缠身,西昌市市长李俊如今是无债一身轻,只是两年间头上的白发多了不少。

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一个因为卫星发射基地而出名的县级市。在过去几年里,该市市政府一直为巨额的债务而发愁。2006年,市级财政可用财力为4亿元,但欠债高达8亿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负债型政府。作为当地最高行政首长,李俊自从上任之初便忙起还债的事,他也因此得了个“还债市长”的称号。

但如今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西昌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119位,进入中国西部10强、四川3强。2008年财政总收入历史性地突破20亿元。在不久前国家新增千亿投资计划中,西昌独得3亿元,这让周围的县市羡慕不已。

李俊也坦言如今的工作轻松许多。不过两年的还债之旅,对这位市长来说并不轻松,他戏言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打游击”的市政府

在李俊成为这个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前,西昌市已经被政府债“压”得喘不过气来。政府8亿多元欠债中,“普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占相当比例,达7000多万元,而整个教育系统欠债有1.2亿左右。

2006年下半年,西昌市政府班子开始调整,各地的债主纷纷前来讨债,市政府大院人满为患。这些债主见到领导的车子驶进,便上前拦住长跪不起。一些债主索性用铁链将市政府大门锁住,无奈之下,市政府只能转移地方开会,打起了“游击”。

“政府大量欠债造成政府诚信缺失,造成人民群众不满意度的急剧上升,当时新一届班子压力很大。”李俊说。

当年12月,在一片讨债声中,李俊当选为西昌市市长。此时整个城市的氛围让人打不起精神。当地一部分干部和教师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前往更为繁华、富裕的成都。曾经分管过教育工作的李俊清楚地记得,2006年下半年,他签了很多要求调离的文件,其中包括十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都是优秀的人才,当时非常舍不得”。

该市一位官员回忆说,当时整个西昌市仅有两个红绿灯,还不亮。市内的主要交通干道颇似菜市场。2006年,该市第一次在主干道上划斑马线,一些山区的群众不知这为何物,在过斑马线的时候都跳着走。

一边是亟待建设的城市和高额政府债务,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市财政,初为市长的李俊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当时我签个字,五万块钱的,都掂量半天。”李俊说。

由于囊中羞涩,面对一群群讨债的上访户,市长说话也少了几分底气,在很多场合,他并不敢表态。李俊介绍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看得很清楚,就是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增加财力,解决这些债务问题。

“三不三看”,这是李俊到任后对西昌市各级官员的要求,即在推进工作时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当时很多人指责说,李俊不讲科学,不讲规律。

上任没多久,李俊提出2007年为项目建设年,自己主抓招商引资。由于不愿意增加竞争对手,这项工作一开始就遭到了本地企业的反对。但是市政府规定,凡是由于牵头部门措施不得力或个人工作失误,造成重大项目不能按期推动的,责任人要主动辞职。强势问责之下,招商工作才得以推进。

西昌市的官员介绍说,当时招商引资采取了很多办法。只要听说有项目,市里主要领导就跑上门去,主动对接。很多项目都是其他地方争取过来的。

以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最初并没有决定在西昌落户,但得知此事后,李俊三次飞往成都,反复做工作,最终不在候选之列的西昌拿到了这个项目。

雪球正在变小

急速推进的招商引资,很快见到了效益。

2006年,西昌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但第二年便增加到5.26亿。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西昌市市级财政收入曾连续三年零增长。到2008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在四川众县中,这是个不错的“成绩单”。

西昌市政府财力渐涨,还债工作启动。2007年该市财政出资还的第一笔债是3000多万的“普九”债务。当时市相关部门专门召开会议,债主们齐聚一堂,所有的欠债均被打入一张存折中,当场交到债主手上,一些十多年的欠账得到了解决。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西昌市自费进行“普九”,并因此欠下一笔巨额债务。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昌市率先实行“普九”,但由于国家没有专项资金,当时均由县乡村三级出资。2006年,西昌市对教育系统的欠债进行了一次梳理,总共1.188亿元,其中“普九”债务为7515万元,这些数据上报给州、省财政部门以后,最后核定为6095万元。按照省里的要求,这笔债务必须在三年内还完。

西昌市教育局局长杨收作介绍说,2007年还债3749.5万元,2008年准备还债2345.5万元,这样就提前完成了上级政府核定的6095万元,剩余的212万元今年则可以全部完成。这些资金中,省以上给的“普九”还债专项资金是3254万元,西昌配套的是4049万元。

工程款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欠款,仅次于“普九”债务。由于资金不够,水利设施年年修年年坏,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此外,由于当时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有限,要发展只能自食其力,城市建设负债较多。

在西昌市部分官员看来,政府债务的形成和当时政府决策不科学也有一定关系,有些投资并没有从当时的财力状况考虑,属于超前投资。该市一个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从2002年开始建设,后来没有资金跟进,工程一直未再进行,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还债也是政绩”!西昌市的官员时常提及这句话。2007至2008年,西昌市偿还政府性债务2.31亿元,偿还各类工程欠款1.72亿元,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投入8016万元。上述三大类投入总计4.83亿元。

“以前债务雪球是滚着走的,但是现在化了一部分,这个雪球正在变小。”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新官理旧账

政府欠债中,除了直接性的欠债外,还有一部分属于历史性隐性债务,即大量改制中用于解决职工身份、社保的费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竞争加剧,包袱沉重的供销社亏损严重,大部分处于停业状态。1999年,国家六部委对供销社系统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挂账审核认定后,要求各级政府分级负担,逐步消化。

西昌市认定的数目是2300多万,按照政策要给予解决,但是实际上这一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再加上其他原因,基层供销社普遍陷入瘫痪。

“这届政府把这个硬骨头基本上啃下来了。”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巴汝营业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负责商业物资调拨的机构。西昌37个乡镇有13个少数民族乡,以彝族为主,乡交通不发达,经济上也很困难,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由于距离西昌市区很远,这些乡镇的物资供应和日常生活需求只能依靠商贸企业来保证,这便有了像巴汝营业部这样的机构。

下转15版

上接12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巴汝营业部的功能逐步被个体私营企业替代,1999年营业部停业,职工普遍下岗,生活也就没了着落,社会矛盾突出。为了缓和这些矛盾,营业部近30人的生活费用一直由市政府负责解决。

而西昌市整个供销系统中仍有几百人需要政府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历届政府一直想 “啃下这个硬骨头”,但是限于财力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推动。在王明强看来,供销社只是当时改制的一个缩影,国有企业比供销社的包袱更大。

西昌市经济局局长陈同良介绍说,这些被称为“老弱病残”的国有企业多数不生产经营,处于停产状态。虽说前几年也进行了改制,但人员的工龄没有买断,医保、社保“两保”没有缴纳,改制并不彻底。

从2008年10月到12月底,市财政拿出2800万用于合康印刷厂、缫丝厂、皮革厂、兽药厂、南宁供销社五家企业改制,列入盘子的这些企业多是在1995年前后就已停产,职工基本上没有工作,生活没有来源。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的决定,在2008年12月31日前,这些企业改制必须完成。

为了筹资还债,市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手段。

2007年,市政府决定把过去分属政府各部门的门面管起来,并对这些门面依法拍卖、出售,仅此一项增加收入5000万。此外还采取对公共设施经营权、建设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对乡镇、村办企业改制转制、出售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变现各项资产用于偿还债务。

贡献最大的当属纳税大户的工业企业,不过,在争取这些税源的时候却是费尽周折。

西昌同时还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由于州级政府不参与城市建设,所以发展的重担便全部落在市里。由于城市扩容,城市常驻人口急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但是地方财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些建设,这颇似“小马拉大车”。

“一些好的企业,州上就收上去,如果哪个企业不好就下放。”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由于一些工业企业被收归州管辖,致使过去西昌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也就没有资金来源。

上任市长不久,李俊提出了三条原则,即引进的企业必须“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就地核算”,否则不给予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认为是瞎折腾。

在西昌市官员中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攀钢基地项目去年在西昌落户,当时市里提供了7650亩土地。后来,州领导找到州工商局长说,这个项目已经开工两三个月了吧,该让它注册了。局长一看,已经在西昌注册,结果这位局长被州领导责备说,你们动作太慢啦。

目前西昌市规模以上企业56家,实际上在西昌市注册的就10多家,其余均在州上注册纳税。“虽然比例很低,但是已经大大变化了。”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正是由于这些新引进的项目,才使得西昌财力增长如此之快,也才有了后来的还债。

为了鼓励工业发展,2008年,西昌市安排了5000万工业发展基金。这5000万的发展基金和资源相配套,成为发展资本。全市确定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1个,当年投资超1亿元的项目14个。其中,10月进入西昌的攀钢钒钛钢西昌基地,将为西昌带来200多亿元的投资。

一个县级市的还债之旅

翁仕友

401

2009-01-05

翁仕友

  相比于两年前初上任时的债务缠身,西昌市市长李俊如今是无债一身轻,只是两年间头上的白发多了不少。

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一个因为卫星发射基地而出名的县级市。在过去几年里,该市市政府一直为巨额的债务而发愁。2006年,市级财政可用财力为4亿元,但欠债高达8亿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负债型政府。作为当地最高行政首长,李俊自从上任之初便忙起还债的事,他也因此得了个“还债市长”的称号。

但如今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西昌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119位,进入中国西部10强、四川3强。2008年财政总收入历史性地突破20亿元。在不久前国家新增千亿投资计划中,西昌独得3亿元,这让周围的县市羡慕不已。

李俊也坦言如今的工作轻松许多。不过两年的还债之旅,对这位市长来说并不轻松,他戏言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打游击”的市政府

在李俊成为这个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前,西昌市已经被政府债“压”得喘不过气来。政府8亿多元欠债中,“普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占相当比例,达7000多万元,而整个教育系统欠债有1.2亿左右。

2006年下半年,西昌市政府班子开始调整,各地的债主纷纷前来讨债,市政府大院人满为患。这些债主见到领导的车子驶进,便上前拦住长跪不起。一些债主索性用铁链将市政府大门锁住,无奈之下,市政府只能转移地方开会,打起了“游击”。

“政府大量欠债造成政府诚信缺失,造成人民群众不满意度的急剧上升,当时新一届班子压力很大。”李俊说。

当年12月,在一片讨债声中,李俊当选为西昌市市长。此时整个城市的氛围让人打不起精神。当地一部分干部和教师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前往更为繁华、富裕的成都。曾经分管过教育工作的李俊清楚地记得,2006年下半年,他签了很多要求调离的文件,其中包括十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都是优秀的人才,当时非常舍不得”。

该市一位官员回忆说,当时整个西昌市仅有两个红绿灯,还不亮。市内的主要交通干道颇似菜市场。2006年,该市第一次在主干道上划斑马线,一些山区的群众不知这为何物,在过斑马线的时候都跳着走。

一边是亟待建设的城市和高额政府债务,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市财政,初为市长的李俊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当时我签个字,五万块钱的,都掂量半天。”李俊说。

由于囊中羞涩,面对一群群讨债的上访户,市长说话也少了几分底气,在很多场合,他并不敢表态。李俊介绍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看得很清楚,就是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增加财力,解决这些债务问题。

“三不三看”,这是李俊到任后对西昌市各级官员的要求,即在推进工作时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当时很多人指责说,李俊不讲科学,不讲规律。

上任没多久,李俊提出2007年为项目建设年,自己主抓招商引资。由于不愿意增加竞争对手,这项工作一开始就遭到了本地企业的反对。但是市政府规定,凡是由于牵头部门措施不得力或个人工作失误,造成重大项目不能按期推动的,责任人要主动辞职。强势问责之下,招商工作才得以推进。

西昌市的官员介绍说,当时招商引资采取了很多办法。只要听说有项目,市里主要领导就跑上门去,主动对接。很多项目都是其他地方争取过来的。

以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最初并没有决定在西昌落户,但得知此事后,李俊三次飞往成都,反复做工作,最终不在候选之列的西昌拿到了这个项目。

雪球正在变小

急速推进的招商引资,很快见到了效益。

2006年,西昌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但第二年便增加到5.26亿。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西昌市市级财政收入曾连续三年零增长。到2008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在四川众县中,这是个不错的“成绩单”。

西昌市政府财力渐涨,还债工作启动。2007年该市财政出资还的第一笔债是3000多万的“普九”债务。当时市相关部门专门召开会议,债主们齐聚一堂,所有的欠债均被打入一张存折中,当场交到债主手上,一些十多年的欠账得到了解决。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西昌市自费进行“普九”,并因此欠下一笔巨额债务。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昌市率先实行“普九”,但由于国家没有专项资金,当时均由县乡村三级出资。2006年,西昌市对教育系统的欠债进行了一次梳理,总共1.188亿元,其中“普九”债务为7515万元,这些数据上报给州、省财政部门以后,最后核定为6095万元。按照省里的要求,这笔债务必须在三年内还完。

西昌市教育局局长杨收作介绍说,2007年还债3749.5万元,2008年准备还债2345.5万元,这样就提前完成了上级政府核定的6095万元,剩余的212万元今年则可以全部完成。这些资金中,省以上给的“普九”还债专项资金是3254万元,西昌配套的是4049万元。

工程款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欠款,仅次于“普九”债务。由于资金不够,水利设施年年修年年坏,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此外,由于当时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有限,要发展只能自食其力,城市建设负债较多。

在西昌市部分官员看来,政府债务的形成和当时政府决策不科学也有一定关系,有些投资并没有从当时的财力状况考虑,属于超前投资。该市一个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从2002年开始建设,后来没有资金跟进,工程一直未再进行,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还债也是政绩”!西昌市的官员时常提及这句话。2007至2008年,西昌市偿还政府性债务2.31亿元,偿还各类工程欠款1.72亿元,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投入8016万元。上述三大类投入总计4.83亿元。

“以前债务雪球是滚着走的,但是现在化了一部分,这个雪球正在变小。”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新官理旧账

政府欠债中,除了直接性的欠债外,还有一部分属于历史性隐性债务,即大量改制中用于解决职工身份、社保的费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竞争加剧,包袱沉重的供销社亏损严重,大部分处于停业状态。1999年,国家六部委对供销社系统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挂账审核认定后,要求各级政府分级负担,逐步消化。

西昌市认定的数目是2300多万,按照政策要给予解决,但是实际上这一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再加上其他原因,基层供销社普遍陷入瘫痪。

“这届政府把这个硬骨头基本上啃下来了。”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巴汝营业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负责商业物资调拨的机构。西昌37个乡镇有13个少数民族乡,以彝族为主,乡交通不发达,经济上也很困难,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由于距离西昌市区很远,这些乡镇的物资供应和日常生活需求只能依靠商贸企业来保证,这便有了像巴汝营业部这样的机构。

下转15版

上接12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巴汝营业部的功能逐步被个体私营企业替代,1999年营业部停业,职工普遍下岗,生活也就没了着落,社会矛盾突出。为了缓和这些矛盾,营业部近30人的生活费用一直由市政府负责解决。

而西昌市整个供销系统中仍有几百人需要政府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历届政府一直想 “啃下这个硬骨头”,但是限于财力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推动。在王明强看来,供销社只是当时改制的一个缩影,国有企业比供销社的包袱更大。

西昌市经济局局长陈同良介绍说,这些被称为“老弱病残”的国有企业多数不生产经营,处于停产状态。虽说前几年也进行了改制,但人员的工龄没有买断,医保、社保“两保”没有缴纳,改制并不彻底。

从2008年10月到12月底,市财政拿出2800万用于合康印刷厂、缫丝厂、皮革厂、兽药厂、南宁供销社五家企业改制,列入盘子的这些企业多是在1995年前后就已停产,职工基本上没有工作,生活没有来源。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的决定,在2008年12月31日前,这些企业改制必须完成。

为了筹资还债,市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手段。

2007年,市政府决定把过去分属政府各部门的门面管起来,并对这些门面依法拍卖、出售,仅此一项增加收入5000万。此外还采取对公共设施经营权、建设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对乡镇、村办企业改制转制、出售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变现各项资产用于偿还债务。

贡献最大的当属纳税大户的工业企业,不过,在争取这些税源的时候却是费尽周折。

西昌同时还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由于州级政府不参与城市建设,所以发展的重担便全部落在市里。由于城市扩容,城市常驻人口急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但是地方财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些建设,这颇似“小马拉大车”。

“一些好的企业,州上就收上去,如果哪个企业不好就下放。”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由于一些工业企业被收归州管辖,致使过去西昌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也就没有资金来源。

上任市长不久,李俊提出了三条原则,即引进的企业必须“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就地核算”,否则不给予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认为是瞎折腾。

在西昌市官员中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攀钢基地项目去年在西昌落户,当时市里提供了7650亩土地。后来,州领导找到州工商局长说,这个项目已经开工两三个月了吧,该让它注册了。局长一看,已经在西昌注册,结果这位局长被州领导责备说,你们动作太慢啦。

目前西昌市规模以上企业56家,实际上在西昌市注册的就10多家,其余均在州上注册纳税。“虽然比例很低,但是已经大大变化了。”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正是由于这些新引进的项目,才使得西昌财力增长如此之快,也才有了后来的还债。

为了鼓励工业发展,2008年,西昌市安排了5000万工业发展基金。这5000万的发展基金和资源相配套,成为发展资本。全市确定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1个,当年投资超1亿元的项目14个。其中,10月进入西昌的攀钢钒钛钢西昌基地,将为西昌带来200多亿元的投资。

一个县级市的还债之旅

翁仕友

401

2009-01-05

翁仕友

  相比于两年前初上任时的债务缠身,西昌市市长李俊如今是无债一身轻,只是两年间头上的白发多了不少。

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一个因为卫星发射基地而出名的县级市。在过去几年里,该市市政府一直为巨额的债务而发愁。2006年,市级财政可用财力为4亿元,但欠债高达8亿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负债型政府。作为当地最高行政首长,李俊自从上任之初便忙起还债的事,他也因此得了个“还债市长”的称号。

但如今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西昌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119位,进入中国西部10强、四川3强。2008年财政总收入历史性地突破20亿元。在不久前国家新增千亿投资计划中,西昌独得3亿元,这让周围的县市羡慕不已。

李俊也坦言如今的工作轻松许多。不过两年的还债之旅,对这位市长来说并不轻松,他戏言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打游击”的市政府

在李俊成为这个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前,西昌市已经被政府债“压”得喘不过气来。政府8亿多元欠债中,“普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占相当比例,达7000多万元,而整个教育系统欠债有1.2亿左右。

2006年下半年,西昌市政府班子开始调整,各地的债主纷纷前来讨债,市政府大院人满为患。这些债主见到领导的车子驶进,便上前拦住长跪不起。一些债主索性用铁链将市政府大门锁住,无奈之下,市政府只能转移地方开会,打起了“游击”。

“政府大量欠债造成政府诚信缺失,造成人民群众不满意度的急剧上升,当时新一届班子压力很大。”李俊说。

当年12月,在一片讨债声中,李俊当选为西昌市市长。此时整个城市的氛围让人打不起精神。当地一部分干部和教师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前往更为繁华、富裕的成都。曾经分管过教育工作的李俊清楚地记得,2006年下半年,他签了很多要求调离的文件,其中包括十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都是优秀的人才,当时非常舍不得”。

该市一位官员回忆说,当时整个西昌市仅有两个红绿灯,还不亮。市内的主要交通干道颇似菜市场。2006年,该市第一次在主干道上划斑马线,一些山区的群众不知这为何物,在过斑马线的时候都跳着走。

一边是亟待建设的城市和高额政府债务,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市财政,初为市长的李俊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当时我签个字,五万块钱的,都掂量半天。”李俊说。

由于囊中羞涩,面对一群群讨债的上访户,市长说话也少了几分底气,在很多场合,他并不敢表态。李俊介绍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看得很清楚,就是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增加财力,解决这些债务问题。

“三不三看”,这是李俊到任后对西昌市各级官员的要求,即在推进工作时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当时很多人指责说,李俊不讲科学,不讲规律。

上任没多久,李俊提出2007年为项目建设年,自己主抓招商引资。由于不愿意增加竞争对手,这项工作一开始就遭到了本地企业的反对。但是市政府规定,凡是由于牵头部门措施不得力或个人工作失误,造成重大项目不能按期推动的,责任人要主动辞职。强势问责之下,招商工作才得以推进。

西昌市的官员介绍说,当时招商引资采取了很多办法。只要听说有项目,市里主要领导就跑上门去,主动对接。很多项目都是其他地方争取过来的。

以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最初并没有决定在西昌落户,但得知此事后,李俊三次飞往成都,反复做工作,最终不在候选之列的西昌拿到了这个项目。

雪球正在变小

急速推进的招商引资,很快见到了效益。

2006年,西昌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但第二年便增加到5.26亿。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西昌市市级财政收入曾连续三年零增长。到2008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在四川众县中,这是个不错的“成绩单”。

西昌市政府财力渐涨,还债工作启动。2007年该市财政出资还的第一笔债是3000多万的“普九”债务。当时市相关部门专门召开会议,债主们齐聚一堂,所有的欠债均被打入一张存折中,当场交到债主手上,一些十多年的欠账得到了解决。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西昌市自费进行“普九”,并因此欠下一笔巨额债务。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昌市率先实行“普九”,但由于国家没有专项资金,当时均由县乡村三级出资。2006年,西昌市对教育系统的欠债进行了一次梳理,总共1.188亿元,其中“普九”债务为7515万元,这些数据上报给州、省财政部门以后,最后核定为6095万元。按照省里的要求,这笔债务必须在三年内还完。

西昌市教育局局长杨收作介绍说,2007年还债3749.5万元,2008年准备还债2345.5万元,这样就提前完成了上级政府核定的6095万元,剩余的212万元今年则可以全部完成。这些资金中,省以上给的“普九”还债专项资金是3254万元,西昌配套的是4049万元。

工程款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欠款,仅次于“普九”债务。由于资金不够,水利设施年年修年年坏,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此外,由于当时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有限,要发展只能自食其力,城市建设负债较多。

在西昌市部分官员看来,政府债务的形成和当时政府决策不科学也有一定关系,有些投资并没有从当时的财力状况考虑,属于超前投资。该市一个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从2002年开始建设,后来没有资金跟进,工程一直未再进行,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还债也是政绩”!西昌市的官员时常提及这句话。2007至2008年,西昌市偿还政府性债务2.31亿元,偿还各类工程欠款1.72亿元,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投入8016万元。上述三大类投入总计4.83亿元。

“以前债务雪球是滚着走的,但是现在化了一部分,这个雪球正在变小。”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新官理旧账

政府欠债中,除了直接性的欠债外,还有一部分属于历史性隐性债务,即大量改制中用于解决职工身份、社保的费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竞争加剧,包袱沉重的供销社亏损严重,大部分处于停业状态。1999年,国家六部委对供销社系统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挂账审核认定后,要求各级政府分级负担,逐步消化。

西昌市认定的数目是2300多万,按照政策要给予解决,但是实际上这一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再加上其他原因,基层供销社普遍陷入瘫痪。

“这届政府把这个硬骨头基本上啃下来了。”西昌市供销社主任王明强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巴汝营业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负责商业物资调拨的机构。西昌37个乡镇有13个少数民族乡,以彝族为主,乡交通不发达,经济上也很困难,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由于距离西昌市区很远,这些乡镇的物资供应和日常生活需求只能依靠商贸企业来保证,这便有了像巴汝营业部这样的机构。

下转15版

上接12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巴汝营业部的功能逐步被个体私营企业替代,1999年营业部停业,职工普遍下岗,生活也就没了着落,社会矛盾突出。为了缓和这些矛盾,营业部近30人的生活费用一直由市政府负责解决。

而西昌市整个供销系统中仍有几百人需要政府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历届政府一直想 “啃下这个硬骨头”,但是限于财力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推动。在王明强看来,供销社只是当时改制的一个缩影,国有企业比供销社的包袱更大。

西昌市经济局局长陈同良介绍说,这些被称为“老弱病残”的国有企业多数不生产经营,处于停产状态。虽说前几年也进行了改制,但人员的工龄没有买断,医保、社保“两保”没有缴纳,改制并不彻底。

从2008年10月到12月底,市财政拿出2800万用于合康印刷厂、缫丝厂、皮革厂、兽药厂、南宁供销社五家企业改制,列入盘子的这些企业多是在1995年前后就已停产,职工基本上没有工作,生活没有来源。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的决定,在2008年12月31日前,这些企业改制必须完成。

为了筹资还债,市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手段。

2007年,市政府决定把过去分属政府各部门的门面管起来,并对这些门面依法拍卖、出售,仅此一项增加收入5000万。此外还采取对公共设施经营权、建设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对乡镇、村办企业改制转制、出售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变现各项资产用于偿还债务。

贡献最大的当属纳税大户的工业企业,不过,在争取这些税源的时候却是费尽周折。

西昌同时还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由于州级政府不参与城市建设,所以发展的重担便全部落在市里。由于城市扩容,城市常驻人口急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但是地方财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些建设,这颇似“小马拉大车”。

“一些好的企业,州上就收上去,如果哪个企业不好就下放。”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由于一些工业企业被收归州管辖,致使过去西昌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也就没有资金来源。

上任市长不久,李俊提出了三条原则,即引进的企业必须“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就地核算”,否则不给予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认为是瞎折腾。

在西昌市官员中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攀钢基地项目去年在西昌落户,当时市里提供了7650亩土地。后来,州领导找到州工商局长说,这个项目已经开工两三个月了吧,该让它注册了。局长一看,已经在西昌注册,结果这位局长被州领导责备说,你们动作太慢啦。

目前西昌市规模以上企业56家,实际上在西昌市注册的就10多家,其余均在州上注册纳税。“虽然比例很低,但是已经大大变化了。”西昌市一位官员介绍说,正是由于这些新引进的项目,才使得西昌财力增长如此之快,也才有了后来的还债。

为了鼓励工业发展,2008年,西昌市安排了5000万工业发展基金。这5000万的发展基金和资源相配套,成为发展资本。全市确定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1个,当年投资超1亿元的项目14个。其中,10月进入西昌的攀钢钒钛钢西昌基地,将为西昌带来200多亿元的投资。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