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挽歌为谁而唱
程明霞
2010-08-13 12:51
订阅

本文为第五期卷首

活着,究竟是光荣还是耻辱? 

生命,究竟是负担还是礼物? 

死亡,究竟是失败还是归宿? 

和谐,究竟是幸福还是歧途? 

在最近上映的电影《海洋天堂》的开头,李连杰扮演的父亲将自己与儿子以及一块大石头捆绑在一起,没入深海。而他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早在查出儿子患了不可治愈的孤独症不久,就因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独自走向大海深处,再也没有回来。 

这位父亲并非生活的弱者与失败者,也并非不珍惜生命的无情者,只是因为他实在走投无路——当他得知自己罹患肝癌不久于人世之后,曾尝尽一切可能为儿子寻找一个可托付之地,然而,走遍了特殊学校、老人院、甚至精神病院,茫茫人世间竟然就是没有一个孤独症患者的安身之处。唯一的去处,似乎只剩下另一个世界。 

我们无法确知从富士康大楼上跳下的那些年轻生命,在纵身一跃之前,是否也像这位父亲一样无助。来自西方的自杀研究表明:虽然医学界与社会学界对自杀行为的解释存在巨大分歧,但他们唯一的共识是——大部分自杀者都是陷入彻底绝望的人。 

野夫的母亲堪称一位“长期绝望者”。她一生悲愤、倍受凌辱,最终在儿女都有安顿之后,义无反顾走向一片茫然水域,不见尸骨。本期专题推荐的书目《尘世·挽歌》,是一部需要勇气与承受力去阅读的书。野夫以家族故事切入,讲述和思考了时代、社会、信仰、组织,与个人命运、幸福苦难、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其力透纸背的情节与情绪,奏响的已不只是一曲哀伤的挽歌,而是一记沉闷的丧钟。 

连岳先生在最近评论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被叫停时说,一个不允许低俗的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高雅。我想借用这个句式说:一个对死亡没有严肃思考的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生存感与幸福感。 

查阅自杀研究的资料,我们发现,与西方社会已经建立起一套从宗教到哲学、到精神病学、到社会学的完整的自杀理论不同,中国至今只有一些零星的90年代的农村自杀状况调查,而对于近十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而突显的城市自杀现象,只有一些非常有限的论文,更遑论成体系的自杀理论和对自杀者的救助机构了。 

这也印证了本期另一篇文章的主题,在《那些被异化的父母亲》里,作者剖析了革命热忱对人的摧毁,对人性基本需求的扭曲。中国社会在前30年陷入政治狂热,后30年陷入经济狂热,却始终没有过对个人生命尊严与生存幸福的狂热追求。因为我们一直以轻率与冷漠的态度面对死亡,所以我们难以品尝到真正意义上的生之甘甜。 

我想象中的和谐社会,就是让生者有希望,让死者有尊严。我期待中的美好尘世,就是有更多人唱情歌,更少人唱挽歌。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